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杂谈 > 详情

【我的教育故事】以爱为壤,静候每颗种子开花

2025-09-11 17:19:21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肖婉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是我从教以来的初心。自踏上三尺讲台,我从未将教育视为一项简单的任务,而是将其当作一场温暖的守望。我把教室变成孕育希望的“土壤”,把每个孩子看作独一无二的“种子”,以智慧和爱浇灌,以耐心和信念守护。在“三个课堂”的广阔天地中,我默默耕耘,不急不躁,让教育自然而然发生,让成长静待花开时节。

第一课堂:讲台之内,让知识“活”起来

我的语文课从不缺“意外惊喜”。秋日午后,我会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开展“落叶寻诗”活动。小宇捡起一片银杏叶惊呼:“老师,它的脉络好像汉字笔画!”这句话点燃了创作火花。孩子们用落叶拼出金鱼、凤凰、小船,并为作品配写诗句。当文字从课本走向自然,想象力便有了翱翔的翅膀。

我的班级常年摆放着“植物观察角”。孩子们认养绿植,用绘画和文字记录生长日记。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总把“栽”字写错的孩子,在观察多肉扦插过程后恍然大悟:“栽”字下面的“木”和“戈”,就像用小铲子(戈)种树(木)!从此再没错过。这种顿悟,胜过千遍抄写。

在“遨游汉字王国”活动中,我把汉字变成会讲故事的朋友。“雨”字从甲骨文的雨点讲到现在的形态;“休”字让人模仿倚树休息的动作。孩子们设计汉字谜题、绘制字源漫画,甚至给偏旁编家族谱系。当汉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密码,学习的热情自然蓬勃生长。这让我更加坚信:讲台虽小,却能成为滋养创新的沃土。当知识在指尖绽放光芒,教育的奇迹正在发生。

第二课堂:讲台之外,让成长“显”出来

我从不给孩子贴“标签”,只帮他们找“支点”。班级里有“图书管理员”“课间安全员”“绿植小管家”,每个岗位都由孩子自愿认领,我只在旁边观察:调皮的小昊认领“课间安全员”后,居然学会了劝架;粗心的小雨当“图书管理员”,因为总忘给书编号——这些在“做事”中长出来的能力,比说教管用得多。

最让我欣慰的是小哲的故事。这个留守家庭的孩子内心敏感而脆弱,课堂上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直到在一次语文课的寓言故事演绎中,我发现担任“小配角”的小哲,虽然只有三句台词,却说得格外生动有趣,眼神中闪烁着从未见过的光彩。于是我在班级里创办了“故事大王”活动,鼓励小哲参加。起初他紧张得直搓衣角,但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慢慢找到了状态。六一节汇演上,他活灵活现的表演更是赢得了满堂喝彩。渐渐地,他不仅变得开朗自信,还成了班里的“开心果”。

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教育瞬间让我明白:成长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温暖。当我们在讲台之外为孩子搭建绽放光芒的舞台,他们回报我们的,将是整个春天。那个曾经焦虑自卑的小哲,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我的声音值得被听见。我要用我的表演,给更多人带去快乐和勇气。”

第三课堂:校门之间,让教育“连”起来

关爱学生,从来不是教师的“单打独斗”,而是家校携手的“双向奔赴”。我常对家长说:“孩子的眼睛里装着我们共同的期待,我们多一分沟通,孩子就多一分温暖。”

有一年深秋,班里的小雨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作业本上的字迹也歪歪扭扭。我悄悄问小雨,小雨低着头小声说:“妈妈这阵天天加班,晚上我睡了她才回来,早上我醒了她又走了。”当天傍晚,我就拨通了小雨妈妈的电话,没有直接说孩子的变化,而是先聊起小雨在作文中写的有关于和妈妈相处的点滴,电话那头的妈妈忽然哑了声音,说自己最近忙工作,忽略了孩子。答应再忙也要尽可能的腾出时间陪孩子。两周后,小雨的作业本上又出现了贴纸,脸上重新有了笑容,小雨妈妈也发来信息:“老师,谢谢您让我知道,孩子要的不是玩具,是陪伴。”

家校合作不是任务,而是用真诚换真心。我时常会把班里孩子的“闪光点”拍下来发在家长群——小昊主动帮同学捡橡皮,小雅把雨伞借给忘带伞的同桌;也会和家长坦诚聊孩子的不足,但永远先说孩子最近在努力的地方是……因为我知道,只有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他们才会放心把孩子的成长交给我们共同守护。

每颗种子都有花期,教育恰恰是这静待花开的艺术。不必急于看到花朵瞬间的绚烂,更要享受陪伴与守护的过程。用爱滋养,静候花开——这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孩子们的成长与笑脸,就是我身为教师最大的幸福与荣光。

(作者系邵东市宋家塘小学教师 肖婉儿)

编辑:余杏 实习 杨欣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