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优化“两个主体”机制,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 湖南铁道方案

2025-08-20 16:05:40 来源: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志成 邝允新 杨文治 蔡小成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志成 邝允新 杨文治 蔡小成)回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始终是核心命题。从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到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再到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中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这些要求中都隐含着一个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坐落在株洲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区、与中车株机一路之隔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自2000年踏上高职发展的新征程开始,就深深打上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烙印。二十多年发展征程中,学校精准把握校企“双主体”共生共长的规律,携手中国中车等龙头企业走过了一段从“握手合作”到“骨肉相连”的升华之旅,历经了企业角色由“资源提供者”向“战略协同者”的华丽蝶变,探索形成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职业教育“双主体”融合发展的“湖南铁道方案”。

一、示范建设期:校企握手合作,企业构筑为“资源提供者”

在2006-2009年的示范建设期,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为学校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学校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鼓励示范院校与其他院校以及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统筹办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要求,依托企业管理的灵活机制和模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和校办企业管理办法,和众多轨道交通企业“握手”初识,以资源互补开启合作序章。学校的主办方中国南车集团投入3800.5万元(其中现金2800万元,实物资产1000.5万元)全力支持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成为彼时校企合作的一大亮点。面对学校实训资源短缺的困境,中国南车集团及下属企业主动开放生产线,将淘汰的机车转向架、牵引变流器等设备转化为教学载体;同时选派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学校“双师型”队伍结构。通过“订单式培养”实践探索,学校与深圳地铁等企业形成了初级人才共育机制。校企联合开发的《电力机车电气线路调试》《牵引电器的检查与维护》等8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9年3月,学校和湖南省3家轨道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了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为集团化办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学校凭借鲜明的校企合作优势弥补了办学条件相对紧张的短板,最终在国家示范校验收中获得“优秀”等级。

二、内涵深化期:校企击掌为盟,企业深化为“培养参与者”

在2010-2015年的内涵深化期,学校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要求,制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设立了产学研合作中心,全面启动了基于职教集团的校企共生共赢的合作机制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与区域内诸多院校、企业“击掌为盟”。一方面,推动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学校深度融入轨道交通行业全产业链,将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从单一的劳务输出、就业推荐,发展到包括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等在内的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企校“双主体”育人。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实施进行了系统性的设计,建立了以“工期定学期”的柔性教学管理体系。2013年至2015年,与全国各铁路局、地铁公司开办订单班22个,订单班人数占主体专业毕业生总数的45%。

后示范时期,中国中车等合作企业从单一的“资源提供者”晋升为“培养参与者”。学校在省企共建的大背景下,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校企合作项目更加落地,校企合作育人成效更加显著。

三、卓越提升期:校企携手并进,企业晋升为“育人合伙人”

在2016-2018年的卓越提升期,学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修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出台了《深化产教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将产学研合作中心更名为产教融合中心,聚焦主业谋合作,与企业开展人才供给、技术研发、文化互塑、生态共建等多维度深度融合,“携手并进”成为常态,“育人合伙人”关系日臻稳固。学校创新了“双螺旋共生共赢”产教融合机制。学校推进与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协同育人,加强校企合作委员会建设,构建决策层、组织协调层和实施层的三级组织构架,制定和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系列制度,畅通校企信息沟通渠道和运行机制。创新了“一体制、三机制”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实现专业动态调整,优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校企合作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建立丁培义、叶晖、文照辉“技能大师工作站”或“技术大师工作室”。与中车株机、中车株所等合作开发“菜单式、模块化”的职业培训包。通过“技术帮扶”“企业捐赠”“引企入校”等方式,建设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与中车株所和江苏博众精工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合作成立“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学徒制订单班”“博众学徒制订单班”共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这一时期的紧密“携手”,标志着校企已从基于契约的合作,跃升至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育人合伙人”的角色定位,核心在于目标高度同向、资源深度融合、责任共同承载、成果联合创造、文化互生共荣,使“携手并进”不仅成为发展姿态,更内化为彼此生存与超越的内在逻辑。

四、双高引领期:校企骨肉相连,企业蜕变为“战略协同者”

在2019-2024年的双高引领期,伴随国家“双高计划”的冲锋号角,学校肩负起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新使命。学校全面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制订了《产教融合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将产教融合中心升级为产教融合处。系统部署“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任务,全面优化学校产教融合机制。按照《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一体、两翼、五重点”的部署,学校主要牵头组建株洲市产教联合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一群一链,一专一企”产教合作模式。第一,探索实体化运行“两翼”新机制。推动成立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及专班,下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5个部门,在中车总部集中办公,统筹推进共同体建设。推动株洲市成立联合体理事会,设立秘书处及执行机构,按市场化运作与公益性服务统筹兼顾原则运行。第二,探索编制人才供需匹配新图谱。牵头教育部委托项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深入5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城市,精准对接中南、华南、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六个片区轨道交通产业链,走访120余家企业,收集30项核心产品所需的技能人才结构、规模和能力需求,明确41项产教协同对接任务,汇编人才需求、产教布局、技能培训等专项报告,绘制行业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出台专业设置报告,为全国同类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咨询。第三,探索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制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建立实训设备共建共享机制,与中车株机等共同体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田心高科、集成电路等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方面共建共享共用。中车株机公司投入1.5亿元先进设备,在我校共建开放型产教融合中心、智能制造工业中心、机车车辆学习工场等实训场地9.5万平方米。同时,与中车株机、长沙地铁等开展订单培养,与国铁集团开展“2+1”定向培养、与鼎汉集团等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各类订单定向培养学生覆盖率达76%。与中国中车等企业共培共育,互通互融,打造了一支“工(工程)学(教学)并重、同向同行”专兼双师团队,开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样板。

经过五年的探索,构建了“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在校企“战略协同”的过程中,学校支持11家企业申报成功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助力15家企业成为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湖南铁道的“双主体”融合之路,揭示了一条清晰的价值脉络:共同使命是融合根基,机制完善是融合保障,服务发展是融合目标。站在第二期“双高计划”起点,学校将依托“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群”和“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群”两个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创新“院校连接、两体协同、行地联动”产教融合新模式,持续深化“两翼”实体化运行机制改革,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湖南铁道方案,为交通强国、制造强国战略和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株洲市“制造名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编辑:王轶诺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