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丽 郑慧敏)近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地理学院“萤火伴飞”师生志愿服务团队,在学院心理指导老师陈丽的带领下,联合龙山县家庭教育指导协会一同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六合村,开展了一场“接地气、暖人心”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研实践活动。团队创新采用“倾听+科普+关爱”的三维服务模式,为当地20余名留守儿童及家庭送上“心灵暖礼”,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留守儿童织密“心灵防护网”。
以“耳”为桥,精准捕捉“心”需求
“小朋友,最近有没有遇到让你特别开心,或者藏在心里没说的烦恼呀?”活动首日,“萤火伴飞”团队便分成“儿童组”与“抚养组”,同步开展深度访谈。为确保沟通既有温度又不失专业,出发前,学院心理指导老师陈丽专门为志愿者开展培训,内容涵盖“儿童心理沟通技巧”、“留守儿童家庭访谈策略”等关键内容,帮助志愿者掌握与不同群体交流的核心方法。在儿童组访谈现场,志愿者们留心与孩子保持平视,借助画笔、OH卡等非语言工具,引导害羞胆怯的孩子表达内心想法——有的孩子用彩笔画出“想和爸妈一起吃饭”,有的通过OH卡诉说“害怕黑夜的孤单”;而在抚养组,志愿者们则耐心倾听抚养者的心声,“孩子越来越内向,不爱跟人说话”“爸妈在外打工,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我们老一辈的想法,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这些看似日常的倾诉,实则都是留守儿童心理需求的重要信号。团队心理指导老师陈丽在现场解读时强调:“只有读懂这些‘信号’,才能为后续帮扶找准方向。”
以“知”为灯,生动点亮“心”科普
针对访谈中梳理出的“亲子沟通障碍”、“人际交往困难”、“情绪管理薄弱”等共性问题,团队提前精心准备了系列心理健康科普单页,内容聚焦“与父母发生矛盾怎么办”、“交往中不被人接纳怎么化解”、“受了委屈如何正确疏导”等实际场景。同时,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形式开展“心灵课堂”,让抽象的心理知识变得鲜活易懂。“原来孩子摔门不是‘脾气差’,可能是心里有情绪却不知道怎么说!”心理指导老师陈丽用通俗的语言,教会孩子和家长“情绪疏导三步骤”——“当.......发生的时候,我的感受是......,我的需要是......”,引导大家用平和的方式表达想法。这种“问题导向+实用技巧”的科普模式,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转化为可落地的生活智慧。
以“物”传情,用心传递“心”温暖
除了专业的心理关怀,团队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满载心意的“成长能量包”。打开书包,跳绳、吸水毛巾等运动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助力孩子强健体魄;笔记本、签字笔、绘画彩笔等文具整齐摆放,为他们的学习增添助力。“这个跳绳我早就想要了!”“这笔好漂亮,我要用来画画!”接过书包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分享喜悦,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此次“健心践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精准掌握六合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收集了一手资料,更让心理健康的种子在乡村落地生根。龙山县家庭教育指导协会朱会长全程参与后表示:“从简单送物资到精准扶心智,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正需要这样专业力量的系统性介入。”下一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地理学院“萤火伴飞”志愿者团队将与龙山县家庭教育指导协会深化合作,一方面把此次“倾听式调研”模式推广至龙山更多乡村,另一方面探索儿童阅读推广在乡村的落地路径,用萤火微光点亮孩子的童年,以专业的力量守护成长的晴空。
编辑:王轶诺
二审: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