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教育快讯 > 详情

语文名师肖培东:请静下心来,深耕自己

2025-07-09 10:47:50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

嘉宾介绍:肖培东,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温州市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全国首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多家语文核心期刊专栏主持人,出版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育的美好姿态》《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语文:培东有约》等。

微信图片_20250709100854.jpg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余杏  摄影 余欣泽)一堂好课,有知识的跃动、思维的迸发、生命的共鸣,若付诸铅字,则将产生更大回响。7月9日,在第五届湖湘教师阅读与写作训练营,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与大家一同探寻如何从好课堂到好文章。

大多数老师与肖培东相遇,是从他的课堂开始。他的课堂追求简洁、清晰、深刻,有细节之实,有灵动之美,看似简单,却是绚烂之至后向平淡的回归,教出了语文的真谛与精髓。他的课堂辑录为书籍《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与《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追崇。

教书之余,肖培东笔耕不辍,将对课堂、教育的思考集结成《教育的美好姿态》一书,娓娓诉说他对课堂的热诚、对学生的真诚、对教育的虔诚。此外,他还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专业期刊开设专栏,与文字一起呼吸,描绘课堂最纯粹的模样,叩问教学最深处的真义。

那么,如何将课堂的独到实践淬炼成文章的深刻真知,由“教”抵达“写”呢?肖培东给出的答案是深耕自己。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肖培东以著名作家莫言的一段话引发大家思考“我们的课该走向何方?”

肖培东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深耕自己是一个人最稀缺的能力。比如,有些刚入职的语文青年教师身上有着不少闪光点,然而,与此同时,一种急躁与焦虑的情绪也在他们之中蔓延。当下,部分青年教师过度注重外在形式,致使课堂虽然形式活泼,能够吸引学生,可内容却缺乏语文应有的魅力,文本阅读也有些浅薄。

实际上,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精彩课堂是长期坚持剖析、解读、思考的结果。青年教师若想改变自己,切不可过于着急,不能急于索取答案,而应先深耕自己。“这不仅是对当下的投资,更是关乎未来的远见,要坚信时间的力量,凭借持续的努力,自己定能逐步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肖培东说。

微信图片_20250709100838.jpg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好课堂是毕生的追求。那么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是学生考试考得好?是课堂氛围活跃?还是生命有了感动呢?

肖培东以自身教学经历为引,通过诸多名家对于语文课堂的真知灼见,告诉大家,对一堂好课的认识,要避免进入一些误区,如落入形式主义陷阱、内容认知偏差、评价标准错位、语言学习空心化等。

在肖培东看来,语文教师勇于课改,创新教法,没有错,但因形式而形式的追求,在最好的教学年龄忽视对文本解读、语言品析和语文教学规律的探究,错失自身语文教学素养的真实提升,这,才是最为可惜也最为伤痛的错。

“语文课是在学语言,是在学文本。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语文教师一定要思考如何守住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肖培东说。

除了上好一堂好课,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要学会写好文章,好文章是语文教师的精神归属。

“爱写作,常写作,是提升自己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肖培东告诉大家,通过写作,教师可以沉淀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用文字记录课堂中的点滴,思考教育的真谛。

怎样将自己的课堂写成一篇篇文章呢?肖培东给出三个“法宝”:聚焦小切口,深挖掘;还原教学现场;提炼观点与意义。

“深耕自己,比仰望别人更有意义。”肖培东鼓励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阅读与写作,成长为能上好课、能写好文的教师!

名家现场语录: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一个人最稀缺的能力,就是深耕自己。

别急着让生活给予答案,别急着索要回报,默默蓄力,相信终会迎来厚积薄发的一天。

人往往要走过一段长长的弯路,才知当初自己的浅薄。

深耕自己,比仰望别人更有意义。

编辑:余杏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