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先声评论】高考604分选高职:一场教育观念转型的青春选择

2025-07-22 11:11:55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余杏 肖蕾

湖南教育新闻网 记者 余杏 实习生 肖蕾

7月12日,武昌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大耀给该校在浙江首名录取考生贺显贻打电话送去了录取喜讯。贺显贻是浙江诸暨中学的应届毕业生,今年高考604分,超过浙江省特招线12分、普通一段线114分,而她在填报志愿时首选了定向培养军士。(7月13日 湖北日报)

该消息一经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在传统观念里,高考604的分数就应该读名校本科,贺显贻此举虽然有部分人认为她是“高分低就”“浪费分数”,但也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而在热议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不仅是一个青年的人生选择,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观念的转型。

“高分低就”的质疑声背后,是延续多年的教育评价惯性。在“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的坐标系里,分数被等同于人生价值的刻度,名校本科被默认为“最优解”。但贺显贻的选择撕开了这种单一评价的裂缝,她在舅舅的影响下,从小对军人职业充满敬仰和向往,上高一后更有了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所以选择了报考定向培养军士。对她而言,与其在“不喜欢的专业”里消耗四年,不如在定向培养中精准对接理想。在她的价值排序里,职业初心远比名校光环更重要。这种对自我需求的清醒认知,对人生路径的自主规划,恰是当代青年独立意识的生动注脚。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变化趋势。长久以来,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次优选择”,但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面向市场改革,改革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订单班、现代产业学院等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入学即明确职业方向,在学习中积累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工作岗位。以武昌职业学院的定向培养军士项目为例,学生毕业后可进入部队,职业发展路径相对清晰。2024年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率达88.6%,充分证明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个事件折射出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在芯片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卡脖子”的当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据人社部数据,2024年我国技能人才缺口达3000万,其中高级技工缺口超1000万。贺显贻的选择,与时代需求形成了共振——她所选择的军士职业,既是个人理想的归宿,也是社会急需的岗位。这种将“小我”梦想融入“大我”需求的选择,比单纯追求名校光环更具时代价值。

当讨论褪去喧嚣,我们更应看到: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将所有人塞进同一轨道,而是让每个灵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土壤。

编辑:吴瑞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