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高等教育 > 一线动态 > 详情

【2025三下乡】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实践团 走进通道侗乡:以美育人 以艺振兴

2025-07-25 17:41:19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唐璐 刘璇

图片2.png

图片3.png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唐璐 刘璇)7月10日至17日,湖南女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绘梦乡村·艺路同行”社会实践团走进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镇下乡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艺术支教、乡村美化、产业调研、成果展示”四大板块,发挥专业优势,扎根田野一线,用一支画笔、一堂课、一场宣讲,赋能侗乡振兴。

湖南女子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座谈会暨通道侗族自治县选调生“湘”村微党课宣讲会在下乡村举行。会议由选调生、下乡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朱广湘主持,村“两委”成员、选调生代表,以及湖南女子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

座谈会上,村党支部书记朱良猛热情欢迎实践团的到来,围绕村里的发展情况、特色产业和规划方向作了简要介绍,并结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回应,言语朴实,内容扎实。湖南女子学院学生代表周雅轩以“绘梦乡村”为题,介绍了团队的实践理念、目标和实施路径,展现了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和责任担当。

在“湘”村微党课宣讲中,选调生李宏江、朱广湘结合基层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党的创新理论,把政策讲到群众心坎里,赢得在场师生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为让乡村孩子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实践团在乡村小学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美育课程。《妈妈的长裙》绘画课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母亲的温柔身影;“非遗进课堂”中,大家在动画与手工中感受侗族大歌和传统纹样的魅力;“花漾中国·粘土筑梦”课上,五彩粘土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花草、动物与梦想。

除了课堂教学,团队还走进村民家中开展“上门美育”,一对一辅导留守儿童,用艺术做情感沟通的桥梁。每名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里面记录着他们的笑脸、作品与进步,也留下了这段难忘的夏日记忆。

“墙绘太漂亮了,走到村口心情都敞亮。”村民们边看边夸。为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实践团成员顶着烈日,用画笔为乡村“穿新衣”。墙绘内容取材于村里的甲鱼养殖、钩藤种植等特色产业,人物身着侗族服饰,背景是绿水青山与炊烟人家,乡味十足、春意盎然。

一面面墙成了“会说话”的载体,让外来人看见侗乡特色,也让本地人看见生活希望。“墙绘不仅让村庄变美了,更让群众对生活有了新期待。”朱良猛书记如是说。

美术与设计不只是在画布上,更能落到包装袋、产品盒上。实践团还走进牛百岁水厂、佳鱼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本地米粉厂等小微企业,实地调研包装现状和文化表达问题。通过走访与访谈,团队结合专业知识,为企业在包装设计、品牌呈现和传播路径上提出初步建议,探索“高校+企业”双向赋能新模式。

7月16日,实践活动的成果展在下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行。展区里,孩子们七天来的画作、剪纸、手工一一展出,童趣盎然、创意十足;舞台上,孩子们表演手势舞、合唱歌曲,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喜悦。

“这是我画的妈妈的长裙,像她走路时飘起来的样子。”“这是我捏的飞船,我以后要飞上天,当宇航员!”孩子们争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此次“绘梦乡村·艺路同行”团队社会实践活动,是湖南女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深入推进“美育润乡”品牌的有力实践。团队将艺术课堂搬进村校,将专业技能用于乡村,将爱与陪伴送到孩子心中。通过“墙上有画,手中有艺,心里有爱”,他们用青春点亮了侗乡的一个夏天。

为推动美育资源更好服务乡村发展,此次实践活动还促成了湖南女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与下乡村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非遗教育+艺术美育+心理关爱”三位一体的服务机制,深化校地合作,推动育人力量下沉基层,为乡村文化振兴、儿童健康成长和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与专业力量。

图片4.png

图片5.png

编辑:余杏 实习 杨欣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