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高等教育 > 一线动态 > 详情

【2025三下乡】湖南工学院与凤凰古城的“双向奔赴”

2025-07-22 11:11:35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智林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智林)7月8日至11日,湖南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10余名大学生,在指导老师陈凌霄的带领下,奔赴湘西州凤凰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沱江镇燕玲学校的玻璃杯中,烛火渐渐熄灭,水流却逆势涌入,30多双孩童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贴着经纬度标签的土壤袋被汗珠浸透,那汗水渗入青瓦村的稻田,融入芬芳的泥土;泛黄的湘西会战地图前,“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誓言在县档案馆里铮铮回响——这场实践,在沈从文笔下的这座小城里,写下了青春与乡土碰撞的生动篇章。

image.png

图 1团队成员给孩子们上心理科普课。

“水为什么会自己爬进杯子?”7月8日上午,凤凰县沱江镇燕玲学校的教室里,一个男孩踮着脚尖向实践团追问。当大学生手中的高锰酸钾溶液变幻出神奇的“化学红绿灯”,孩子们的惊叹声响彻教室:“红灯停,绿灯行!”另一位大学生则用“氧气小偷”的故事拆解其中奥秘,氧化还原反应在欢声笑语中悄悄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燕玲学校校长在感谢信中写道:“那些追问科学秘密的孩子,眼里有了星光。”这不仅仅是一场实验,更是在孩子们好奇的心底播撒下科学的星火。

image.png

图 2团队与生态环境局座谈现场。

7月9日,沱江镇政府会议室里,一场围绕生态与教育的对话正在进行。湘西州生态环境局凤凰分局副局长田阳详细介绍了当地治理的“组合拳”:19座停产铅锌矿完成闭库,筑牢了重金属污染防线;“百日计划”持续推进,沱江水质不断改善;古城实施油烟净化、噪声管控、雨污分流,人居环境日益优化;覆盖17个乡镇的垃圾焚烧发电体系,成为县域治理的典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育人的重要路径。”带队老师陈凌霄接过话头,提议让学生深度参与环境执法一线,直面环保设施运维的专业技术,这些来自基层治理最前沿的经验方法,或许正是实践团成员此行最珍贵的“田野教材”。校地之间,正悄然酝酿着“从课堂到现场”的成长共鸣。

image.png

图 3青瓦村的孩子们认真听讲。

“天热了能下河凉快吗?”7月11日上午,凤凰县青瓦村村委会议室里,这个问题让孩子们陷入沉默。他随即讲述了自己童年时溺水的惊险经历,将“举手呼救反下沉”“抽筋时抱膝浮水”等自救技巧融入情景演示。当孩子们跟着比划动作时,安全意识已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为了刻进本能的生存智慧。

image.png

图 4采样小分队深入稻田观察水稻情况。

7月11日下午,烈日炙烤着青瓦村的农田。采样小分队躬身行走在稻浪间,“水稻刚过分蘖期,正是根系发育的关键期。”团队成员反复比对土壤样本的差异,汗水浸透了衣衫从袖口渗出。为了取得田中央的样本,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泥泞之中。这份看似青涩的调研,践行着陈凌霄老师的叮嘱:“实验室数据要在泥土里验证。”汗湿的衣衫,见证着青年学子从书本走向田野的坚实步伐。

image.png

图 5团队成员与县委社会工作部座谈。

在与县委社会工作部的交流中,“新兴领域子女缺乏教育关爱”的现实问题,与“大学生能做些什么”的追问相互交织,让青春担当有了更具体的方向。

image.png

图 6团队成员到红旗社区交流治理经验。

红旗社区则给出了行动方案:通过“入户宣传+青年引领”模式,构建起覆盖整治、宣传、教育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座谈调研中那些鲜活的基层智慧和治理痛点,拓宽了实践团成员的认知边界,更将在他们心里留下深刻印记。

编辑:余杏 实习 杨欣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