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湖南教育》 > 详情

深度 | 11年,步履不停——湖南高校思政课教师“开放式”课堂培训纪实

2025-07-30 09:43:48 来源:《湖南教育》2025年6月C刊总第1329期 作者:王黛 吴秀娟

3月26日,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龙兵来到湖南警察学院。与此同时,来自湘西、永州等全省各地的130多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也纷纷抵达。

他们同为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开放式”课堂培训而来(以下简称“‘开放式’课堂培训”)。今年,是他们共同赴约的第11年。

从2014年试点推出公开教学展示,到2015年全省推广“开放式”课堂培训,再到2019年被立项为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项目,作为品牌项目向全国高校推广……11年来,“开放式”课堂培训步履不停。

这是全省思政课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也是湖南“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的一块“金字招牌”。

1从“地方探索”到“区域示范”

5月21日下午4点左右,随着下课铃响,2个课时的课堂观摩结束。但此时的“开放式”课堂培训,才进行到一半。

“接下来,请主讲教师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堂课的备课心得,稍后再请听课教师发言。”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专家,也是本场培训的主持人高其荣,开始组织评课。

“课堂观摩”+“现场评课”,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放式”课堂。

在高其荣的印象里,这是第10次还是第11次参与“开放式”课堂,他已经记不清了。但他始终认为,这是属于湖南的“首创”。

很长一段时间,思政课怎样让大学生在思政课上“抬起头”,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难题。“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若讲不好,就成了学生们口中的‘水课’。”有教师直言。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图片

“高校思政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许抗告诉记者,他们既要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又要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培养以提升其专业素养,尤为重要。

教师培训的传统形式,无非两种。

一是“讲座式”研修班。这类培训往往“大咖”云集,他们的观点和思想确实能让教师受益不少,但落到课堂上,“青椒”们依然会发愁——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思政“金课”?

二是“实践式”研学班。研学班注重过程性与体验感,启发教师在“景”与“情”中学深悟透,但也难免出现“路上激动、回来不动”的情况,培训成效并不明显。

为切实增强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实效、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2014年,省教育厅思政处以湖南大学为试点校、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试点课程,开启了一场教师培训的“课堂革命”。

2015年,湖南正式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思政课“开放式”课堂培训。此后,每年省教育厅都会遴选几所有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的高校作为承办校,培训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2024年开始,新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习概”)。每期每校承办1门课程,每门课程共有6次“原生态课堂”,以“现场观摩+课后评课”方式进行。

2019年,这一培训被教育部明确立项为“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项目。这种“沉浸式+互动式”“观课+评课”一体的培训模式,在全国并不多见,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至今的,也仅湖南一省。

跟传统的集中培训相比,“开放式”课堂的模式很不一样。每次培训仅半天时间,但整个课程的跨度又长达一至两个月。如此“劳神费力”,是为什么?

图片

“为了保证课堂的原生态。”吉首大学讲师杨夏,解答了记者的困惑。在她看来,“原生态”正是“开放式”课堂最大的魅力。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上课时间,抑或是听课学生,“开放式”课堂都是依据学校原有的教学进度来安排,改变的只有授课教师和评课教师。

在这样真实的“原生态课堂”中,师生同堂听课,课后再由点评专家组织主讲教师、听课教师、班级学生代表,面对面评课与交流。“老师能第一时间把握学情、教情,再通过集体交流总结成绩、找出问题,成长与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杨夏说。

11年来,湖南已开展这样的“原生态课堂”超400个课时,覆盖了全省120多所高校的5200多名思政课教师,累计培训2万多人次,实现了分课程全员、全过程、全覆盖轮流参与听评课,基本满足了省内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整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数量也日渐充实。

2020年,省教育厅推出一项“硬核举措”——设立“高校党委书记省委教育工委‘挂号项目’”,要求全省各高校于2022年年底前按师生比1∶350的要求将专兼职教师配备到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已从2581人增加到目前的5217人。思政课教师人数实现跨越式增长,教学的底盘更稳了,“开放式”课堂培训的任务也更重了。

为了进一步增强培训的影响力,“开放式”课堂开始朝着横向拓宽、纵向提质的方向发展。

首先改变的,是承办校的范围。

“今年是我们首次承办‘开放式’课堂,负责习概课程,这也是对我们学科实力的认可。”湖南理工大学马院院长鲁涛的话语中难掩自豪。这一期培训,不仅湖南理工大学的思政课教师“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几乎院里每个教师都去听了一遍。就连当地几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常常“组团”参训。

“开放式”课堂培训的承办校,最初是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这几所高校中选择。2021年之后,为了激发更多高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承办校逐渐拓展到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比如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

至今,全省先后有20所高校承办过“开放式”课堂培训。“开放式”课堂培训越来越多地走入地市州,培训覆盖面更广、辐射人群更多。

授课教师的选择方式也有了变化。

授课者的人选,经历了从“特聘”到“特聘+抽签”,又回归到“特聘”的过程。“最初的‘抽签’,真的给了大家不少压力。”作为湖南省教指委专家之一的刘新春,当年就曾被抽中“登台”。尽管他已“江湖地位”稳固,但为了准备“开放式”课堂,依然费不少心思。“万一上砸了,面对这种当场评课、直言不足的场面,还是有些丢面子”。他坦言。

“抽签池”囊括了全省所有思政课专职教师,他们中间有专家级名师、有资深骨干,也有初出茅庐的“青椒”“萌新”。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能有机会在这样的平台上历练,成长自然是极大的,但对于听课者而言,若是遇到稍显稚嫩的课堂,获得感和体验感难免就要打折扣。

于是2022年之后,“开放式”课堂取消了“抽签”,授课教师需从“承办校骨干”与“外校名师”中选择,定位为“择优”与“示范”。

省教育厅还给出了人选的“硬杠杠”:或是深耕此教学专题,或是有相关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或是主讲该专题参加比赛获得过省级以上奖励。这样既保留了顶尖名师的示范作用,又为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提供了舞台,保证每一名听课教师都能训有所得、学有所获。

经过长达11年的探索与实践,“开放式”课堂针对思政课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意识不强、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足、校际交流机制缺乏有力保障、教师培训缺乏全员性和可持续性等诸多堵点难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科学管用的解决方案,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打造了可复制推广的“湖湘范本”。

2从“三个开放”到“七个开放”

顾名思义,“开放式”课堂培训最大的特色,便是“开放”二字。

“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是怎么看待‘民国热’的?”这是在湖南工商大学进行的第二场“开放式”课堂,授课教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院教授刘丽敏。

她是今年“开放式”课堂纲要课程特邀的第一位外省名师,也是妥妥的重量级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专家、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等荣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等10余项……

图片

课上,刘丽敏借助一份份真实的文献材料,还原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是如何一举推翻清王朝,改写中国历史走向的。“要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去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她循循善诱。

课后,她又与听课教师深入交流,从“纲要课如何上出‘纲要味’而不是‘历史味’”,到“价值引领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再到“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下,纲要教师如何做到历史联系现实、历史联系未来”,等等。

“刘教授来自北京。她不仅在教学上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路,在一些宏观政策的把握上,也让听课教师有了更多的启发与思考。”教指委专家刘洪波认为,刘丽敏的课既上接世界观的“天线”,又下接方法论的“地线”,让听课教师受益不少。

不限地域、不限学校,立足湖南、关注全国,力邀国内一线大咖为省内思政课教师授课,是“开放式”课堂特色之一——“主讲教师的开放”。

11年来,已有包括长江学者刘建军、国家教学名师龙兵、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刘水静、全国思政课影响力人物曾楠等在内的200多名省内外高校思政课骨干名师,在“开放式”课堂上“登台”亮相,为参训学员们传经送宝。

“主讲教师的开放”,能让校际和省际得以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学生可以享受“好老师”授课,听课教师也可以借力集体智慧,最大程度探讨和学习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不仅如此,“学生参与的开放”,也是近年来“开放式”课堂的特色与创新。

“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今天的课让我意识到,光自己国家强大还不够,只有各国团结起来,这个世界才会更好。”

“老师用真实的历史事件,回应了网络上的争议话题,让我们更加明白要站在历史情境中去看待历史事件。”

“课前的新闻集锦视频很‘抓人’,也为我们揭开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

评课环节,学生代表一一表达对当堂课的感受。

“听听学生的想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学情,及时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李晗琦,是今年授课的30位教师之一。在备课时,她就注重从学生需求出发,“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根据当下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习惯,回应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惑,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放式”课堂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全方位聚焦学生,对准了学生的“胃口”,保证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在评课环节,留足时间让学生代表谈自己的想法、疑问、要求与期待。这对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教学相长。

当然,还有“讲课评课的开放”,这给了参训教师们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评课过程中,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各类教学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同时发生。来自省内外的授课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诠释与表达,或紧扣时政热点娓娓道来,或从学生身边人、身边事出发,亲和力满满……看似高深的思想理论,以另一种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线上线下的开放”,则是今年力推实现的第七个“开放”,旨在建立一个共享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汇聚“开放式”课堂所有的优质教学课件、讲义,供全省思政课教师学习借鉴。

图片

…………

经过11年的探索与实践,“开放式”课堂培训由原来的“三个开放”(主讲教师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升级为现在多维度、多层面的“七个开放”(主讲教师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参与的开放、讲课评课的开放、培训研讨的开放、线上线下的开放), 培训覆盖面不断拓宽、广度深度不断增加。教师们上好思政课的信心更足,评课交流蔚然成风,进一步带动了全省各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集体备课和精品课堂建设。

3从“教师素养提升”到“教学质量提升”

“我是来蹭课的。”说这话的,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胡迪。今年的“开放式”课堂培训,6次课,每一次,她都在现场。就算学校里有教学任务,她也总是想方设法提前调好课。在她看来,这是不容错过的精彩。即便是市外其他高校承办,她也会赶往授课现场,沉浸在这特别的课堂里,汲取专业成长的力量。

“可学可用。”这是她对“开放式”课堂培训的评价。在胡迪的理解中,习概这门课难上,难就难在如何在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之间做出取舍;如何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守正创新”,实现课堂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成归来,胡迪尝试着在自己的思政课堂中做出改变——课前的5~10分钟,请学生上台,讲述时政热点话题、历史上的今天等内容,让学生从被动的倾听者变为主动的讲授者;带领学生探望日军侵华战争受害者彭竹英老人,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展陈馆、烈士陵园等“行走的课堂”里,也留下了师生的足迹……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事实上,像胡迪这样来“蹭课”的教师还有很多,有一些“积极分子”,不仅参加自己所主讲课程的培训,还会跑去其他课上当“旁听生”。湖南省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沙理工大学陈万球教授说:“在‘开放式’课堂培训中获益满满的人越来越多,它打造了一个跨省、跨校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从中感受到了专业成长的魅力。”

听课者如此,授课者亦如此。

陈立平,湖南工商大学马院副教授,是此次“开放式”课堂培训的执教者之一。这是她第二次登上“开放式”课堂培训的讲台。这一次,她还自加难度:不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论课入手,与学生共同探讨这门课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

图片

于她而言,“开放式”课堂培训给了她以“他者视角”审视课堂的契机。“台下坐着来自全省各地的同行和有着深厚理论功底与教学经验的专家。他们对课堂的即时点评,总能带给我不一样的启迪与思考。”陈立平说道。

专家点评环节,省教指委专家、湖南科技学院马院院长廖雅琴,在提及“金课”与“水课”之别时说道:“‘金课’应当体现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应当体现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是对和错,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

听闻此言,陈立平深受启发,重新审视课堂——今后是否可以尝试在课前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让师生从亲密有间到亲密无间,在课堂里有更多的获得感?如何化繁为简,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更多关于思政课的种种设想,在切磋琢磨间悄然生成。

“‘开放式’课堂培训,集众家之长,能够帮助我超越自身思想的局限,看到思政课堂里别样的精彩。” 以“思政萌星”自居的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贺茶湘说。

“集全省之力,打破思政课的校际、课程壁垒,实现资源的优质共享,激活了湖南省思政课程建设的‘一池春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李娟说。

…………

图片

至今,“开放式”课堂已100%覆盖全省思政课教师,同时来自北京、湖北、广东、甘肃、辽宁、江西等地的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参与过听课与评课。据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听课的教师对“现场观摩+课后评课”的形式,反映为“很好”和“好”的占到96%,总体评价是“对学生有吸引力,对教师有借鉴力,对社会有影响力”。

在“开放式”课堂的持续“滋养”下,湖南高校连续3年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斩获佳绩,在2024年全国40项特等奖中湖南省获得6项,一大批“80后”教授、博导和“90后”教学名师正实力“出圈”。

比如“80后”邓验。从“开放式”课堂的“听课者”,到“开放式”课堂的“授课者”,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如今她已是湖南师范大学马院教授,并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以下简称“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中斩获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首届最美思政课教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教学成果丰硕。

当然,不止邓验,还有获第二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的湘潭大学马院副院长李伏清,获第三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的湖南大学副教授、博导汤素娥,同样获第三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的“90”后姑娘李淼磊……在“开放式”课堂这块沃土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开始开花、结果。

“开放式”课堂持续耕耘的11年,也是思政育人成果不断刷新的11年。

湖南科技大学2019级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刘广平,是班级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在新时代红色精神的感召下,一方面,他主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在实践中展现时代新人的大爱、大德、大情怀。另一方面,他积极投身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其参与研制的取样器搭载在中国“奋斗者”号上成功完成国内首次万米保压沉积物取样实验。2023年,他被评为湖南高校“最美大学生”。

还有致力于用专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娄底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学生刘乾乾、投身于藏区教育事业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学生嘎绒卓玛、聚焦辣椒分子育种科技攻关的湖南农业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何轮……他们是全省约200万大学生的优秀“代言人”,更是湖南思政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注脚。

一次次国赛获奖成果的跃升,一支支教学新锐力量的涌现,一名名优秀时代青年的成长,充分展现了“开放式”课堂培训提升全省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显著成效。三湘四水间,“开放式”课堂培训早已成为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并不断汇聚成湖南省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的蓬勃力量。

图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放式”课堂正在谋划新一轮升级。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伟良说道:“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做优做强‘开放式’课堂教师培训,在数字化平台建设、跨省资源共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先行先试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支撑。”

(校对:卿前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余杏 实习 张紫月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