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龙树清 刘瑶)近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扬眉“土”气,守正创新陶艺传承研究生实践团在王艳老师的指导与带领下,携9名实践团成员走进湘西州永顺县万坪镇李家村,开展土陶文化调研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土陶,又称“窑货”,是湘西土家族特有的传统陶瓷手工艺,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日常使用的碗、盘、油罐、茶罐,到祭祀、婚丧嫁娶中的礼器,土陶制品曾是土家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湘西土陶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兼具文化传承与经济开发双重属性。为深度挖掘湘西土陶技艺师承体系和教育传承体系发展现状,以及湘西土陶产业供需生态平衡演变状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作用,推动土陶技艺“活”起来,乡村振兴“旺”起来。
清晨,实践团拜访了湘西州州级第四代非遗土陶传承人彭继松,深入了解湘西传统土陶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此时,年近八旬的彭爷爷和儿子早已备好陶泥,热情迎接实践团成员。彭爷爷详细介绍了陶艺的悠久历史、发展脉络、土陶制作的全过程,并分享了自己坚守土陶技艺的心路历程。他指出,他的土陶主要采用当地丰富的金刚泥,土陶制作需经过捏制、雕刻、风干和高温烧制等工序制作而成,而时间最长的环节是自然风干,为期半个月。值得一提的是,彭爷爷的工作室十分简朴,仅有一批陶泥、一根木棍、一个轴盘、一碗清水,外加他那双因熟能生巧而格外灵活的制陶之手。
图为彭爷爷用祖传木块修饰陶罐。
只见彭爷爷时而逆时针迅猛转动木棍,以果敢之势指挥转盘狂旋,时而以脚为轴心,凭沉稳之力拨动转盘飞转。指尖轻触,陶泥在他温柔的指尖中渐渐苏醒、缓缓成型,或为圆润的酒陶,或为精巧的茶具,或为实用的药罐,或为典雅的灯盏。彭爷爷说:“做陶没有图纸,全凭手感,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紧接着,用雕刻刀于半干的陶罐之上,镌刻下土家族那传承千年、独具韵味的传统花纹。此刻,窑火未燃,但千年记忆的传承之火已在实践中愈发炽热,照亮着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交融共生的新征程。
图为彭爷爷小心翼翼放置捏好的酒罐。
在与彭爷爷及其子的交流中,实践团探讨了如何借助电商、文旅的销售渠道;学校平台的教育渠道;居民推动的社群渠道来提升土陶知名度,为土陶技艺的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体验环节中,彭爷爷始终耐心十足,手把手地指导每一位成员。从如何精准控制陶泥形状,到怎样巧妙运用雕刻刀进行装饰,彭爷爷都倾囊相授。成员们全神贯注、认真学习,积极动手尝试。尽管过程中困难重重,比如陶泥时常不听使唤、制作出的形状不够规整等,但在彭爷爷的悉心帮助下,大家逐渐掌握了关键技巧,成功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
图为成员举着制作成功陶艺产品。
体验活动结束后,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畅谈活动感受与收获。大家一致表示,通过此次亲身体验,不仅掌握了陶艺制作技能,更深刻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价值。一位成员感慨道:“以往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陶艺制作,今日亲自上手尝试,才发觉其中学问深奥。彭爷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这门手艺,实在令人敬佩。”
图为团队成员与彭爷爷合影。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陶艺传承实践团始终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未来,青年学子将继续以创新之智、务实之举、笃行之态,在非遗保护、技艺传承、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以青年视角讲述泥土故事,以青春力量激活传统文化,共促非遗薪火相传。
编辑:余杏 实习 杨欣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