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湘西职院推普团队赋能乡村振兴实践纪实

2025-07-11 16:22:53 来源: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马小斐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马小斐)7月1日至3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普通话测试站“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走进凤凰县两林乡苟拐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普通话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精准推普赋能苗乡童声 趣味课堂播撒语言种子

7月1日,该团队针对苟拐村苗族聚居、普通话普及率低的现状,精心设计“语音法教学+组词训练+经典诵读+故事聆听+红歌学唱”的立体课程,在苟拐村党群活动中心为25名苗族留守儿童打造“同说中国话·同传中国情”主题课堂。针对苗语方言中语音易混淆的特点,通过拼音卡片强化声母韵母训练及“校园生活”“未来梦想”的模拟对话环节让孩子们用普通话畅所欲言,当一位小朋友说出“我长大要当警察,我想保护爷爷奶奶”时,稚嫩的声音赢得满堂掌声。

微信截图_20250711161134.png

此外,教学中还融入了红歌学唱、幼儿故事讲述及拼音涂色美育互动,让孩子们在旋律与色彩中感受普通话的韵律之美。随即,在课程尾声颁发的“金话筒小达人”荣誉证书,更让孩子们雀跃感叹“普通话真有趣”。在教孩子们认读写拼音卡片的同时,引导老人参与“亲情通话”等日常用语情景教学,实现苗乡“一老一小”语言能力的同步提升,让普通话如种子般在苗寨沃土生根。

工坊传艺播撒振兴火种 推普赋能架起市场桥梁

走访过程中,针对苟拐村服装工坊绣娘群体因语言表达导致的产销困境,志愿者以实用场景为切入点:将“绗缝”“充绒量”等术语配以苗语释义,通过反复教读强化记忆。同时,开展订单沟通模拟教学,指导他们用普通话自信表达:“我们手工填充羽绒,均匀又保暖,这是苗乡的老手艺”;并在志愿者协助下拍摄制衣短视频、制作商品图文手册,讲述“让更多人穿苗乡温暖”的故事,让传统技艺化作乡村振兴的产业火种。

微信截图_20250711161153.png

入户走访丈量苗乡温情 镜头定格推普温情瞬间

活动期间,团队携手乡村教师踏遍苟拐村阡陌,用脚步丈量苗族家庭的语言需求:银发奶奶用苗语道出“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的心愿,热情地将苗服穿在志愿者身上;独自抚养三子的母亲在志愿者指导下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软件与孩子线上阅读,镜头前她眼角的笑纹,是平凡生活里最动人的光;十个留守孩子在信笺写下“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都想你了”的思念,木窗筛下的阳光映着奶奶偷偷抹泪的侧脸……

微信截图_20250711161212.png

团队不仅逐户记录村落发音障碍等语言难题,更蹲坐灶台边倾听着他们的故事,用摄像设备抓住属于他们的“最美瞬间”——推普不再是单一的字词教学,而成为用影像定格含饴弄孙、家书传情的情感桥梁,让普通话随着苗寨炊烟融入日常生活的褶皱。

润苗乡播撒振兴种子 推普赋能开启文化通道

“推普不是教几个词语,而是要让村民敢说、会说、爱说普通话,真正用语言打破沟通壁垒。”志愿者周心雨表示。活动通过“课程教学+入户辅导+需求建档”模式,现场解决发音、用词等基础问题,形成针对性推普方案,为后续常态化服务打基础。作为苗族文化富集地,苟拐村正通过提升语言能力,打通农产品外销、文旅宣传的“语言关卡”,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桥梁”。

此次推普行动通过课堂教学、工坊赋能、入户走访等多元形式,既为苗乡儿童筑牢语言根基、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也助力工坊绣娘突破沟通瓶颈,让传统技艺释放产业价值。本次该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也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团队!

微信截图_20250711161229.png

同时,本学期测试站还立足湘西州慈爱园学生学习实际开展了“爱在童声里——推普成长计划”,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语音、诵读、配音课程。此计划分五阶段逐层提升,从语音基础到舞台实践,科学规划成长路径。全程嵌入“AI朗读亭”智能辅助,实时评测发音、纠正语调,记录声音成长轨迹,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收获自信与成就感。

微信截图_20250711161238.png

据悉,湘西职院将以苟拐村、慈爱园为试点,持续推进“推普+乡村振兴”项目,让规范语言文字成为激活乡土文化活力、赋能教育公平的重要引擎。

编辑:黄权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