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当“土家织锦”邂逅“方格魔法”——湖南工程职院“三下乡”团队这堂萌趣 非遗科普课“圈粉”当地娃

2025-07-11 14:32:56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李岚 陈红梅 陈芸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李岚  陈红梅  陈芸)“哇,原来织锦上的图案就像在格子里变魔术一样变出来的呀!”湘西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党群服务中心里,8岁的向欣悦小朋友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新奇与兴奋。近日,这里化身热闹的“非遗科普魔法课堂”,一堂由湖南工程职院工程设计学院“经纬新织”龙山非遗活化“三下乡”实践团队带来的“土家织锦科普美育课程”在这里欢乐开讲。志愿者们化身“魔法导师”,带领当地小朋友们以创新的“方格魔法”,解锁并亲身体验土家织锦这一当地传统非遗的深厚魅力与时代活力。

互动开场:点燃非遗探索热情,唤醒本土文化记忆

课程伊始,志愿者们便以极具亲和力的互动迅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成功点燃了他们探索非遗的热情。她们巧妙引导孩子们将目光聚焦于土家织锦,向孩子们介绍这被誉为土家族“会说话的布”,其独特构造中由一个个小方块巧妙组成的图案,蕴藏着无数承载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祝福的吉祥物符号。这神秘的“非遗密码”瞬间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这些平时很少接触传统技艺的孩子们来说,志愿者们的介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通往土家织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开始对这一陌生而又充满魅力的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游戏助力:开启传统美学感知,深化文化认知根基

“纹样大搜查”游戏掀起课堂首个小高潮。志愿者们展示出各种美轮美奂的土家织锦纹样,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辨认。孩子们兴致高昂,如同勇敢的小探险家,在纹样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他们看到了形态各异的“八勾纹”,从单八勾到惊人的四十八勾;坚韧生长的“岩墙花”;光芒四射的“太阳花”。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出“太阳花”的名称时,对织锦传统纹样之美的感知已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现场气氛热烈而欢快。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土家织锦的各种纹样,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美学的魅力,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魔法传授:解锁生肖设计秘籍,搭建传承创新桥梁

在“生肖设计实验室”中,志愿者为孩子们传授了四个设计生肖造型的“魔法方法”。正面聚焦显对称特征:老虎标志性的圆眼和对称耳朵,将老虎的威风展现得淋漓尽致;侧面勾勒展动感:用流畅斜线展现骏马奔跑的姿态,仿佛骏马正在驰骋;补全造型求稳当:老虎四肢并行排列,稳健威风;寓意装饰赋内涵:龙化身“龙民侠”,头戴斗笠选用八勾纹装饰寓意收聚八方钱财。志愿者启发孩子们:“不同的纹样可以赋予生肖不同的寓意哦,比如岩墙花能让生肖‘变强壮’,太阳花能让生肖‘变聪明’,八勾纹适合‘跑很快的动物’。”孩子们学会选纹寄意,纷纷开动小脑筋,思考着如何为自己的生肖作品增添独特的内涵。这一环节不仅教会了孩子们设计生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为土家织锦的传承注入了创新的活力,搭建了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实践创作:方格魔法赋能新生,播种传承希望种子

在掌握了一定的纹样知识后,孩子们迎来了创作实践环节。借助创新的“方格魔法”,他们将传统纹样与简单有趣的方格组合巧妙融合,在小小的方格世界里开启创意之旅。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依据所学方法,在纸上勾勒轮廓、填色,并巧妙融入经典纹样。有的孩子用织锦纹样创作自己的名字,将传统文化与个人标识完美结合;有的则根据志愿者的指导创作现代生肖织锦作品,把老虎画得威风凛凛,兔子画得活泼可爱。村民们纷纷围观点赞,一位老奶奶动情地说:“这些娃儿画的织锦,比我年轻时见到的还要有灵气。”在孩子们的创作过程中,土家织锦不再是遥远的、古老的传统技艺,而是变成了他们可以亲手触摸、自由创作的艺术形式。

童言童语:创新铺就传承之路,照亮非遗未来之光

“原来非遗可以这么萌、这么酷。原来这么可爱的兔子可以用小方格变出来,然后做成织锦!这课真是太好玩了!我还想再上一次。”课后,梁民博小朋友兴致冲冲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跟妈妈分享道。“我们设计这堂课,就是要拆除传统非遗‘老古董’的刻板标签,”团队领衔指导老师陈红梅教授分享道,“当孩子们能用‘方格’这个他们熟悉又喜爱的语言,去重新‘翻译’和创作八勾纹、岩墙花时,土家织锦就在他们心中‘活’了起来。这种由内而外的亲近感、创造带来的成就感,正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是传承的希望种子。希望孩子们能一直保持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热爱,把土家织锦传承下去。”

湖南工程职院工程设计学院“经纬新织”龙山非遗活化“三下乡”实践团队带来的“土家织锦科普美育课程”不仅让当地乡村孩子们亲手触摸到土家织锦的温度与智慧,更是为解决传统技艺传承断层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课程在科普同时,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热爱的种子。孩子们童趣盎然的创作与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土家织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的生动注脚。

当地村支书向福孝对团队的工作高度赞扬,他表示:“这次课程意义非凡,通过这种创新又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对土家织锦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土家织锦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得以延续,真是功德无量!”此次实践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融合传统与现代、充满活力的新路径,让非遗传承在童真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照亮了土家织锦未来传承的希望之路。

编辑:谭尔豪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