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于我而言,除了传授知识,更应成为一束懂得俯身的光——温柔地照亮单亲孩子心灵的褶皱,轻轻接住他们藏在倔强背后的脆弱。
初登讲台时,我的生活被备课、批改作业和家校沟通填得满满当当。直到有一天,我惊觉班级里近半数学生都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孩子校服洗得发白却依然整洁,有的总是独来独往……这些欲言又止的瞬间让我明白,教育的温度,就藏在对这些“特殊”情况的深切关注里。
打翻的牛奶:承载思念的母爱容器
那天中午,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室。突然,小林(化名)慌慌张张撞开后门:“老师!小富(化名)把我作业本撕了!”我冲进教室,只见小富攥着空牛奶盒,指甲深深陷进掌心,眼泪大颗大颗砸在课桌上。
我把两人带到办公室,小林嗫嚅道:“我只是不小心碰倒了他的牛奶……”小富突然嘶吼:“那是我的牛奶,那是我……”哽咽声打断了他未说完的话。我心头一颤,提议让小林赔给他一瓶,他却摇摇头。直觉告诉我,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蹲下来,与他平视,递上纸巾轻声问:“这瓶牛奶对你很重要吗?”他愣了一下,抽噎着说:“这是我妈妈这次回来给我买的,自从爸妈分开后,她已经一年没回来了。”我带着他走到走廊尽头的桑树下,看着光影在他睫毛上晃动,指着满地紫黑的桑葚说:“你看,桑葚离开桑树时,有的被风吹落,有的被鸟衔走,但每一颗都是树的孩子。不管我们以何种方式和妈妈分开,你都是她最爱的孩子,爱不会因为距离而消失。”
第二天早读,我悄悄在他课桌里放了一瓶牛奶,牛奶盒上贴着便签:“老师帮你给妈妈写了一行字——‘妈妈,我把牛奶里的思念喝进了心里’”。后来,他主动给我分享了和妈妈跨越两省的聊天截图。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经走进了他的心里。
被关注压垮:优等生的反抗
小宇(化名)是老师们眼中的“种子选手”,然而,来自单亲家庭的他,就像一株过早学会向阳的植物——永远笔直挺立,却在心底悄悄蜷着根。
元旦汇演前一天,我刚念完作业名单,他突然掀翻凳子。我伸手阻拦,指甲刮过桌角的刺痛还未散去,就看见他冲出门,摔门声震得玻璃窗直颤。我立即安排学生请其他老师看班,自己追了出去。
冬日的寒风灌进单薄的衣衫,我跟着他跑到操场。观察到他没有更多过激行为,等他情绪稍稍稳定,我试探着问:“小宇,是不是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关注,让你觉得被针对了?”“难道不是吗?”他反问。我笑了,说:“老师当年也被‘针对’过,现在想来,我还挺感谢那段经历,不然我可能上不了高中,更考不上大学。老师对你的关注,不是针对,而是重视。但要是觉得压力太大,希望你能用平和的方式释放。”
后来,我和其他老师商量好,对他进行“隐性关注”——默默递上错题本,在走廊对他比个加油手势。没想到,他反而开始主动向老师请教难题。原来,过度聚焦的光会灼伤人,懂得留白的爱,才能让成长更有力量。
转通宿疑云:关乎重视的敏感试探
小晴(化名)成长于单亲家庭,所以,总爱把校服拉链拉到顶,像是把自己裹进坚硬的壳里。那天,她来找我:“老师,宿舍洗澡要排队,我……想回家住。”声音中蕴含着一丝胆怯。我告诉她,转通宿需要家长来学校签字,所以得先联系家长。
晚自习后查寝,我看到她眼眶泛红。刚要开口,她猛地缩进被子:“老师,是不是我太麻烦了……”我猜到是转通宿的事没成。我轻轻掀开被角,眼前是个委屈的小泪人。当晚,我先给她妈妈打电话,得知因离异,小晴和爸爸生活,这类事情得爸爸决定。随后拨通爸爸电话,才知道他并非不愿意,而是下工晚,校车又不到家门口,晚上9点下课,他实在担心女儿一个人回家不安全。挂了电话,我返回宿舍和小晴谈心,引导她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心意从未改变,与其一味猜测,不如用心沟通。
新学期,她在爸爸的陪伴下来报名,我观察着她的改变,现在的她,不再裹挟着自己,衣服拉链回到了合适位置,脸上也洋溢着灿烂而又自信的笑容。那一刻我知道,她成功地和爸爸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老师,我要转通宿了,今天爸爸来给我签字。”小晴的语气里满是坚定和喜悦,再不见当初的胆怯。后来读到她的作文,字句间流淌着温暖和幸福:“那束摩托车灯的光,像一条金色的丝带,把我从孤独的小岛上,牵回了亲情的港湾。而在我最灰暗的日子里,老师您如一束光,给了我温暖。”此刻,不仅仅是她,我也懂得了:爱从来不会迷路,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心扉,就能找到通往彼此的路。
在小县城的讲台上,这些孩子教会我:关爱单亲学生,要像调试相机焦距——太近会灼伤,太远会模糊,唯有精准捕捉他们藏在细节里的渴望,才能让光照进最暗的角落。我愿做这样的光:有时是一杯热牛奶的温度,有时是退后半步的尊重,有时是深夜里的倾听与安慰……因为每个单亲孩子的成长,都值得被郑重地接住、暖透、照亮。
教育的光,本就该是这般模样——不耀眼,却足够温柔地,陪他们把长夜走成黎明。
(作者系新晃侗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师 龙红香)
编辑:王诗蕾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