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高等教育 > 一线动态 > 详情

中南大学:牢记嘱托,务实报国,“四个面向”宣讲团报告会举行

2024-11-25 16:57:13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何美琴 秦洁蕊 高源鑫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何美琴 秦洁蕊 高源鑫) 11月21日下午,中南大学“四个面向”宣讲团报告会在中南讲堂举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宣讲团成员走上讲台,带领中南师生重温殷殷嘱托,讲述中南人服务“国之大者”中的重大成就和鲜活故事。中南大学校领导易红、彭立威、黄健陵、付刚华、何旭辉,教育部直属高校党建联络员张强,学校处级干部代表、思政课教师、新进教师、离退休同志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等700余人共同聆听。

报国之志,代代相承

中南大学的发展史,是一代代中南人矢志报国、立业兴业的奋斗史,镌刻着中南人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爱国情怀。校史中的报国故事历经岁月沉淀而愈加醇厚,滋养着后来人。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百年之间湘雅人接力向科学最前沿探索。恰逢湘雅医学办学110周年,卢光琇教授讲述了一家三代湘雅人的“优生强国梦”。从建立我国第一个人类精子库、实现人类辅助生殖,到将辅助生殖技术与遗传工程结合、建立世界首个人类胚胎治疗性克隆,再到如今发展凝练“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卢光琇一步步将父亲卢惠霖提出的优生优育“三步走”战略变为现实,且将不遗余力,接力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一张人民大会堂前的合影,装着一个学院的三任院长和三个国家科学技术奖,这是中南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研报国的缩影。土木工程学院国巍、元强、邹云峰三位教师将照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研建地震下铁路桥上行车安全试验系统,提升地震下行车安全的余志武,总是“稳健如山”;研发高性能混凝土、保障高铁基础设施的谢友均,有着“应该的”的责任感;研建桥上移动列车气动力测试系统、降低风荷载影响的何旭辉,总爱“较真”……师生们透过他们的讲述,看到了一群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奉献拼搏的可敬可爱的中南人。

百年前,创办《学生救国报》的湘雅学子流淌着赤诚爱国的红色基因;新中国成立初,为新中国研制“原子分离膜”做出贡献的黄培云院士彰显了勇闯科技无人区、锻造“国之重器”的报国之志;新时代,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一次次挺身而出的中南人接续为强国建设奉献所有……王远征老师顺着光阴的脉络讲述《中南人的“升华品格”》。

汤飞凡、陈新民、黄培云、陈国达、侯振挺……中南校史上的“熠熠星光”。一路走来,中南师者组成了铸造中南大学脚踏之地的基石,也成为了照亮中南人前方之路的灯塔。在音诗画《承光前行》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小马言马”团队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演绎中南人从科学救国,到实业报国,再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无惧艰辛,砥励前行。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以来,中南人紧紧跟随其足迹,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做出“中南贡献”。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湖南,来到了依托中南大学技术团队和创新成果创办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视察。全程陪同并作出汇报的冶金与环境学院彭文杰教授分享了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教诲的感受。他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创新被称为是‘扼住命运咽喉的那只手’。作为创新的主体,如何更好贯彻落实指示要求和殷殷嘱托,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也是我们驰而不息的永恒课题。”

校友会上的一曲《渔家傲》,连接起散落天涯海角的校友情;几十万字访谈记录的《炽金故事》里,承载着冶金人对事业、家国、人民一往情深的爱;文工交叉研究项目“诗话桥”,让一批批学子因热爱成为古桥“守桥人”……人文学院杨雨教授携手中华经典吟唱团以吟诵为媒、古典诗词为介,带领大家探寻中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值中美建交45周年,来自美国的国际学生田凯瑞以《命运与共 笃行致远》为题,讲述他与中国的故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毛泽东选集》开启了他与中国的缘分,也让他对中南“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永州江华的社会实践经历让他切实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力量。未来,他想成为中美之间一座传递友谊、传递真实的沟通桥梁,让更多美国人了解真实、全面的中国。

“报告会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上的震撼。各位报告人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视角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中南故事,让师生在‘身临其境’中展开一场激荡心灵的精神文化之旅。”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辅导员刘琦说。

“前辈们、师长们的报国故事让我作为中南人的自豪油然而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郭鸿表示,勇闯“无人区”、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故事让他对科学研究的艰辛不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中南人科研报国的赤诚之心。“我要向师长看齐,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早日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