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杂谈 > 详情

自私行为是受了谁的影响

2024-10-16 13:06:06 来源: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作者:杨浙帅

人的决策如何被他人影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话题。在经典的社会影响力理论中,几乎所有研究都赞同在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源的数量越多影响力就越大。也就是说许多人一致赞同某件事,就会比一个人赞同更有说服力。但是,这一假设的前提是,被影响者自己原本是没有偏好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很多事情都已经有固有的偏好。人们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自己不喜欢的信息,更加关注自己喜欢的信息或观点。并且在搜集证据时,会确认自己偏好的观点和行为是对的,这种过程就叫做确认偏误。

我们发现这种确认偏误也会产生社会影响力上的偏差。比如,一个人的自私行为,可能影响整个集体的选择。由于人们会偏好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于是当出现一个人自私并从中获利时,集体中别人就会把他当成借口,而忽略别的信息,进行自身的行为选择,于是一个自私的例子就出现很大的影响力。这一发现打破人们对社会影响力“规模效应”的固有认知,促使我们深入探讨人类自私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自私与非自私之间的选择

人们有时会在自私与非自私的选择之间徘徊。当一个人做决策时,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这种行为就被定义为自私行为。诸如下载盗版音乐、退还已经使用过的网购商品等行为,就是典型的自私行为,它们给个人带来直接好处,但损害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相对而言,非自私行为并不一定要完全牺牲个人利益,可能就是在分配利益时公平对待自己和他人,或者至少避免损害他人。个体在面对自私与非自私的选择时,如果社会环境为其提供合理化的借口,有些人可能就倾向于选择自私行为。

下载盗版音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行为被普遍认为是自私的。调查发现,消费者在得知其他人下载盗版音乐后,选择效仿的可能性很大,几乎不受做出这一行为的群体人数多寡的影响。也就是说,只要有人选择下载盗版音乐,其他人就很可能跟随。反而是对付钱购买正版音乐,只有更多人选择购买正版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受到更大影响。

个体偏好也是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尽管很多人有为自己谋利的倾向,但我们很难肆无忌惮地做出自私的选择,因为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会约束我们。一般来说,人们自己并不喜欢把自己认定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于是,人们往往会在这种利己和利他之间的思想斗争中纠结徘徊。这时,如果人们看到有一个个例,哪怕只是一个人,做出了自私的选择,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借口摆脱道德约束。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自私例子的影响力可以等同于很多人。与此相对,利他行为的推广则要困难得多。因为要人们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们,多个利他的例子可能才能说服人们改变自私的倾向。

在洞察这一心理后,我们进一步提出,增加人们找借口的难度,可以降低一个自私个例的影响力。比如,在人们做选择时,要求他们想想用盗版的理由是什么,引导思考这些理由,会增加他们为盗版使用行为进行辩解的难度,从而降低人们的盗版使用意愿。

这项研究对社会影响力理论提出了新的观察。我们提出影响力又一个关键因素,即个体自身偏好。我们认为大众在很多议题上都有个体偏好、有固有的观念。这使得人们在接受影响力时产生偏误,我们更愿意看自己想看的信息,更愿意接受与自身偏好一致的观点。于是,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群体的规模,更受制于个体对行为的内在动机以及行为正当化的难易程度。这一理论为未来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合理运用个体偏好与社会影响力作用机制

上述心理机制同样可以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其他领域。比如,在节食减肥过程中,人们往往面临不好吃的健康食物与美味的高热量食物之间的抉择。当我们看到一个朋友放弃节食选择吃高热量食物,可能会促使自己也放弃健康饮食目标,而要持续坚持健康饮食却需要更多力量,来抵消个体偏好。

当前,许多社会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都涉及到如何通过改变个体行为来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因此,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社会组织需要强化正面行为的集体示范,及时控制个体负面的例子,从而推动个体做出更有利于社会的选择。

在公共政策层面,可以通过改革流程增加自私选择的正当化难度,或者通过营造更多的正面行为典范来激发公众的责任感,更有效地引导公众行为,营造更为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

作者:杨浙帅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编辑:刘佩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