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山乡巨变的职教力量

————湖南职业教育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2022-09-07 09:34:52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记者 黄佳莉 谭尔豪 王溶报道

“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山歌,唱的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过去的光景。

在如今的十八洞村,一首新山歌在老百姓中传唱——“苗家住在金银窝,境内自然资源多。通水通电又通路,户户过上新生活。”

在湖南,还有6900多个“十八洞村”成功甩掉“贫困帽子”,过上了村村有产业、家家能增收的好日子。一幅“山乡巨变”的壮丽画卷,正在三湘大地全面展开。

创造巨变的“幸福密码”是什么?

这背后的答案有很多,而其中一支硬核力量,就是职业教育的坚强担当!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地区培养一大批用得好、留得住的“新农人”。仅2021年,全省便有84所职业院校开设涉农专业点187个,培养“农民大学生”9844人。

——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为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提供有力支撑。近两年,全省高职院校参与乡村产业建设项目超过600个,中职学校为乡村解决科技难题220余项、开发新项目(产品)340余项。

——围绕生活品质提升,助力打造“高颜值”宜居乡村。2021年,全省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项目273个,中职学校为乡村提供文化建设资金268万元。

…………

本期,请随记者一同走进三湘四水,共同探访助力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职业教育故事。

1.jpg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稻田旁为学生们授课


2.jpg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支农树湘”特岗服务团队学生与种粮大户交流学习

“新农人”播种“新希望”

乡村振兴,是事关民族复兴的重大国家战略,寄托着亿万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湖南,“精准扶贫”首倡地,全国农业大省。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在这片山地丘陵占总面积66.62%的土地上,共生活着超过2600万农民,占全省总人口的40.29%。

人口多、耕地少、财政紧、底子薄……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场,毫不夸张地说,全国乡村发展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难题,湖南几乎都有。

难题千千万,发展又是等不起、慢不得——重重压力之下,湖南如何破局?

人才振兴正是关键!

“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未来。”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说,近年来,湖南省始终将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抓手,为乡村地区“量身定制”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深度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在开设187个涉农专业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优势资源,重点培养乡村人才队伍中的关键力量。”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崔书芳介绍,湖南职业院校瞄准基层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系统开展培养工作,让关键力量更好地发挥关键作用。

先把目光投向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永州市冷水滩区大山深处。近几年,大山里时常出现一个年轻的身影,每当听说他要来,一些村民就会在村口翘首以盼。这个人叫王忠杰,是一名乡村医生。

永州市冷水滩区杨村甸乡黄茶园村位置偏僻,村里常年只有一名医生,也就是王忠杰的父亲。2017年,王忠杰的父亲因病退岗,黄茶园村一下子陷入“后继无医”的困境。分散在大山里的200余人多为老人、小孩,他们出行不便,没有村医,健康就将失去保障。

“不能让乡亲们看病无医!”得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招收培养本土化乡村医生,王忠杰毅然决定报名,进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临床专业。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用心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前不久,王忠杰的故事还登上了央视新闻。

为乡村地区培养留得住的医生,这是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之一。目前,学校已培训合格乡村医生446人。

自2013年开始,湖南省便启动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工作。2018年,湖南又启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土化人才培养工作。到2020年,湖南职业院校已为偏远山区培养医药卫生类人才18 443人,培养本土化乡村医生11 154人,培训医疗系统在职医护人员39 058人。

脱贫攻坚结束后,湖南省继续开展2021—202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土化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每年培养医学生1000人,由省财政厅按照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安排培养经费。

再随记者走进位于邵阳市的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免费为农村培养乡村教师的师范院校之一。“在2021届1361名毕业生中,91.26%的学生留在湖南省内就业,90.28%的学生选择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副校长陈湘清报出一组数据。

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毕业生周雨晴,便是为投身乡村教育而来。周雨晴深知乡村教育教师资源匮乏,“回到乡村,扎根乡村”是她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除了在各类课程中提升自己,这几年,周雨晴还在不少偏远地区留下了支教的足迹。“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热切的目光,那一刻,我更加坚信这就是我为之奋斗的事业。”对未来,周雨晴有着清晰的规划。

十多年来,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培养28 839名幼儿教师,其中五年制定向委培免费师范生共5220人。这些怀抱教育梦想的年轻教师奔赴各方,为培养更多未来的“新农人”点亮盏盏明灯。

“安心留得住、业务多面手、身体素质好、综合能力强”,这是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乡村地区水利人才定下的“关键词”。近年来,学校面向全省基层水利单位开展水利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工作。对标“专技多艺”人才要求,学校定向设课强化专项技能,提高特岗人员培养与基层水利岗位的适配度,同时通过“大禹讲堂”推进以新时代水利精神为主线的思政教育,让学生愿做水利人、爱做水利事。截至2021年,学校已为基层培养2000余名水利人才。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则共同承担了专科层次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工作。仅2021年,这些学校便招收676名新生,个别学生分数甚至超出当年本科分数线80多分。毕业后,这些定向生将回到生源所在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在青山绿水间播种新的生机。

如果说输送基层紧缺专业人才更多的是为乡村“输血”,那么培养以“农民大学生”为代表的“领头雁”,就是为乡村振兴真正“造血”。

自2004年开始,湖南部分高职院校承担了湖南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尤其是2021年以来,湖南省依托湖南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每年招收10 000名左右“农民大学生”,其中开放教育招生7000人左右(含专科5500人左右),纳入国家高考统招计划的弹性学制高职学生3000人左右。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将参加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农民技师等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工种)培训。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其中的一所学校。2009年,学校依托现代农业专业承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围绕湘西“两果两叶两茶两种两养”等优势产业发展实际培养专门人才。学校首届“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学员龙明望毕业后,利用专业知识组织家乡村民发展黄金茶产业,成立湘西保靖茗旺黄金茶产销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年收入280多万元,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2015级学员田绍志带领泸溪县洞底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巨峰、阳光玫瑰等名优葡萄1300亩(1亩约合666.67平方米),销售额达600万元,全村萄农人均增收3万余元;2014级学员邹学猛将龙山县绿鑫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龙山县福元珍稀菌业有限公司,带领内溪乡、里耶镇周边1000多名农民脱贫致富……

当前,湖南高职院校累计培养“农民大学生”超过6万人。这些学生根植乡土,服务“三农”,成长为“永不撤退”的乡村建设领路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各个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巍巍武陵到浩浩洞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湖南职业院校聚焦人才队伍建设,让乡村得所需、人才得所用。在广袤的三湘大地,越来越多“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3.jpg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科技助农研讨

“富脑袋”带动“富口袋”

“真没想到,那么不起眼的豆渣也能变废为宝!”提起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唐兴,武冈市几家主营卤豆干的企业员工都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农业农村部推介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武冈市生产的卤豆干等美食可以说美名远扬。但在卤豆干生产过程中,豆渣综合利用率低一直是困扰当地企业的难题。

刘唐兴得知后,当即决定带领团队解决这一问题。经过近一年的技术攻关,团队研发出含豆渣的面条、馒头等系列富含粗纤维的产品,使豆渣副产品的利用率达到33%,延长了卤豆干产业链。同时,刘唐兴还解决了卤豆干增香与杀菌保鲜不过关的难题。2020年,武冈市3家主营卤豆干的企业,卤豆干销量比2019年提高约6%,月利润平均增加17万元左右。

距离武冈市不远,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胡辉的故事同样动人。多年来,胡辉坚持深入乡村基层,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她几乎走遍了整个怀化,常常是“身上沾土,脚底有泥”。2016年,当地发生畜禽疫情,她指导养殖户科学防治,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全面推行弹性学制,让农民一边上课,一边发展产业——这是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以学促用、以用带学,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积极性的做法。通过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实用性,学校近三年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科技推广员等各类学员14 000余人、科技示范户1800多户,累计举办各类培训项目30多个。

像这样形式多样的送技下乡,几乎每天都会在湖南广大乡村上演。近两年,全省高职院校参与乡村产业建设项目超过600个,中职学校为乡村解决科技难题220余项、开发新项目(产品)340余项。光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以来派出的农业科技服务小分队,就不下200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如何以“富脑袋”带动“富口袋”,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在提供“靶向”技术服务、做好农民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湖南职业教育人主要摸索出了三个发展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深挖特色优势产业。

“这个产业园很有特色,一定能帮助我们村发展起来!”2021年底,在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弄里村的富硒茶油基地示范园开工现场,村民们个个都喜笑颜开。根据当地实际,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家梁忠厚还提出了油茶及林下中药材混种,充分发挥示范基地最大效益的建设方案。

弄里村所在的麻阳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茶油重点产区县之一,但在前两年,当地对茶油的开发利用方式还相对粗放。2021年5月,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正式进驻弄里村,经过几个月的深度调研,驻村工作队确定了将“油茶及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振兴当地产业的一个重点。这个示范基地占地面积500余亩,总投资167万元,可解决500名村民就业问题,预计每年提高人均收入3000元,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见成效”目标。

洞口县职业中专学校则积极承办邵阳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项目,重点围绕“湘农科教云”及现代农业生活、经济作物生产技术、园艺生产技术、中药材快速繁育技术等当地特色产业,通过“理论+实训+观摩+跟踪服务”的形式,对村民进行综合素养、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培训。

第二个方向是引进培育新兴产业。

在今天的农村,村民们发愁的往往不是“卖什么”,而是“怎么卖”。尽管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崛起,为“农家滋味”走出大山开辟了出路,但具体要怎么实施,很多人都是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烦恼,娄底市双峰县杏子铺镇的村民们也有。近年来,杏子铺镇积极打造旅游金字招牌,并培育了五色米、黄桃、水果鸡、乌骨鸡、芦花鸡、肉牛等生态产品,产品增多了,销路却难以畅通。在当地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邀请下,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的电商专家来到当地,为村民上起了“直播带货课”。

“之前虽然听说过电商直播,也在网上自学过,但都没有这种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来得直观。现在,我有信心将自己的直播间开起来,把家乡的农产品都卖出去。”全职宝妈陈飞高兴地说。

目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仍在不断完善“校企双导师授课、注重专业实战、鼓励创新创业”的小班制培养模式,依托农村电商直播平台、农村电商工作室办好农村电商实战班,建设好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乡村培养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个方向是“抱团”发展做强产业。

“最新技术、最新成果、最新品种在企业,最新职教理念、最新职教方法在学校,而最终的需求在县乡农业产业。”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傅爱斌说。2021年,为了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学校与溆浦县农业农村局、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专门为当地农民开办了一所学校——隆平产业学院溆浦县高素质农民田间学校。

通过校县及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育,隆平产业学院溆浦县高素质农民田间学校的学员将共享先进技术、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在这里,田地是课堂,农作物是教具,专家站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们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和技术分享,帮助大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产学研”结合,采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互联网”的运作模式,着力实施主要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及开发项目,研创出主要农作物富硒机理、富硒生产关键技术,并研发了5种富硒肥料,制定湖南省地方富硒标准64项。根据田间试验示范,农作物一般增产3%~5%,加上产品品质的提高,让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则于2018年12月率先举旗成立“全国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协作联盟”。当前,该联盟成员单位已由62个增至199个,结构上也实现了由“高职+中职”向“高职+中职+企业+地方行业+政府+协会”的优化。同时,学校还与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围绕“湘菌”千亿产业目标建立产学研联盟,让“小菌子”撬动“大产业”。

村里的农民腰包鼓了,城里的居民也能吃上更加新鲜健康的果蔬产品——有了湖南职业院校的多向赋能、牵线搭桥,深藏于农村的发展潜力得以进一步迸发,老百姓拥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jpg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带领志愿者走访种养基地


5.jpg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指导村民改进果树种植技术

6.jpg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穿上汉服拍摄乡村美景,为乡村代言

“高颜值”成就“高品质”

走进贺龙元帅的故乡张家界市桑植县,这里有一个依山傍水、游人如织的美丽村落——陈家坪村。很难想象,就在前几年,村民们还过着相当窘迫的生活。

“只要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说起当年的“出行难”,村民彭秀云记忆犹新。

对村民陈克仁一家来说,“用水难”更是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因为常年供水不足,陈克仁不得不在稻田一隅挖了个池子,接水进家门。“那时候打开水龙头,流出来的是黄颜色的水,必须经过沉淀才能用。”陈克仁感慨道。

这一系列难题,都在2018年迎来了改变。

2018年4月,由当地政府牵头,陈家坪村与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成帮扶对子。学校党委迅速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建好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成为驻村工作队的首要任务。

深入村组调研后,驻村工作队很快拿出了以路、水、电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随后,学校联合张家界市委政法委投入帮扶资金120万元,新增硬化道路1280米,新修通畅道路640米,实现组组通、户户达。在用水方面,驻村工作队及村支两委主动联系乡政府、水管站,2019年,陈家坪村自来水管重新安装、检修,全村544户全部实现安全用水。

像陈家坪村这样“旧貌换新颜”的乡村,在湖南省还有很多。围绕村民生活环境改善,湖南职业院校师生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派——

驻村帮扶武冈市双牌镇浩山村新建道路10.6千米,新建桥梁2座,兴修水圳4.8千米,维修山塘8口;新建云雾水厂,铺设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农网,新建10kV云雾线和农业生产专线,新增5台变压器——这是湖南省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晒出的“成绩单”。

在怀化市辰溪县大水田乡垅山村,风景又有不同——为改变垅山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共筹措省市县帮扶资金1700余万元,专门用于村落改造。除了完成道路硬化、住房改造、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基础建设,学校还重点升级改造了村里的通电通信设施。如今,4G网络已经覆盖全村,家家都能用上有线电视和宽带,人人都能享受和城里一样便捷的生活。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则坚持为全省农村地区定点培养供电服务保障人员,目前已累计招录1451名学生。酷暑之下,这些青年学子仍然义无反顾地奋战在保电一线,守护每家每户的幸福时光。2022届毕业生刘灯就是其中之一。

“小子你记住!干我们这一行,为的是万家灯火。”带队师傅的这句教导,深深烙印在刘灯心中。在顶岗实习期间,刘灯因参加紧急抢修任务,在途经外公家时,也不能顺道与许久未见的亲人见面。他悄悄收起不舍,最终和同事们圆满地完成了抢修任务。

…………

这些年,湖南有多少职业院校师生先后奔走在乡村的小道上,已经没有人能计算清楚了。但我们能看到的是,村子里的路都通了,水更清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光是有“外在美”还不够,湖南职业教育人真正的重头戏,是加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乡村地区实现“内在美”。

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在这个过程中,种类多样、意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侗锦是我们侗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丢了太可惜。”通道侗族自治县村民欧瑞凡是当地侗锦手艺传人,过去常常为侗锦织品没有销路而苦恼。

2015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启了对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对口帮扶工作。在调研时,学校发现该县服装企业、土特产企业、工艺品公司、设计公司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产品包装、产品营销推广等共性难题,于是组织力量充分挖掘并重新设计非遗元素,让传统文化有了“新味道”。“我们的产品一下子上了档次,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提升。现在有好多年轻阿妹都从外地回家,和我们一起做侗锦和各种旅游产品。”欧瑞凡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对口帮扶期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还投资50万元,立项校级产业扶贫项目69个,组织教师为通道侗族自治县企业研发创新产品、包装设计等近620件(套),组织学生创作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的课程作品、毕业设计作品3600余件(套),并将部分作品转化为产品。此外,学校拿出2000万元,与当地政府共建通道侗族非遗保护与研发工作站,打造集侗族非遗传承与创新、文化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让非遗“软实力”变成乡村振兴“硬支撑”。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拥有的是另一项民间传统绝技——“踏虎凿花”剪纸。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这门精巧复杂的手工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与县踏虎凿花传习所合作,将红色文化嵌入“踏虎凿花”作品中,共同研发“踏虎凿花”红色旅游产品。由学生自主研发的“踏虎凿花”围巾、抱枕、装饰画等产品,则不断丰富了“踏虎凿花”的款式,创新性地留住了乡村文化之根。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帮助乡村提升“气质”,湖南职业院校还主动前往乡村地区开展各类“送文化”活动,“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相关活动3356次,帮助组建文化团体123个,捐赠图书11.65万册。同时,积极探索以项目方式参与乡村地区文化建设,如设计文明村寨、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明墙、文化书屋、村史馆、文化礼堂、文化标识、文化景点等,从各个维度帮助建设美好乡村,让村民生活品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发生在怀化市会同县雪峰村的变化,生动展现湖南职业教育人的担当。雪峰村深处群山之中,村民居住分散,最远的人家住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顶,下山赶到村部要一个多小时。近年来,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帮助下,雪峰村改造了占地面积531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建成40米文化长廊、42米瓜果长廊、120平方米文化舞台等附属设施,还完成了红军亭修复、写生基地设计等公共服务建设项目,让住得偏远的村民同样能享受到文化服务。如今,雪峰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旅游村”,苗侗古楼、小桥流水、特色民宿、梯田、茶园、竹林在这里浑然一体,就连空气中都带着淡淡的甜味。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开展,一座座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点缀在沃野间,交织成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发展华章。向着更加美好的远方,湖南职业教育人的精彩故事仍在续写。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