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第二产业园,有一间代号为“197”的厂房。在这间厂房里,与直径从3米至8.61米的各式“大铁环”打交道,就是陈建军的日常。
“这些‘大铁环’叫主轴承,是‘工程机械之王’—盾构机的心脏。我的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精密机加工,确保‘重器之心’有力跳动。”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陈建军进入数控领域工作了20多年,所经手的零部件始终保持质量事故“零纪录”,并多次带领团队攻克主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
服务经济社会、支撑国家战略,是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面对时代召唤,湖南职业教育主动融入产业发展全局,培养了一大批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造遍全国”的工程机械到“跑遍全国”的新型列车,从“香飘万里”的湘菜湘茶到“温暖你我”的民生工程,处处都活跃着“职教湘军”奋斗的身影。
心怀“国之大者”——
为“高精尖”提供“硬支撑”
铸造大国重器,必有大国工匠。当前,“职教湘军”已经建成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一系列国之重器、一个个超级工程的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精益求精,助力工程机械“造遍全国”。湖南是全国制造大省,2025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里,就有5家企业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强势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职教湘军”的技术支持。
这些年,中联重科研发的全地面起重机3次刷新世界纪录。在这个过程中,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分公司首席调试钳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龙卫国,带领团队完成了2000多台设备的调试,作业次数达1.5万次。凭借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龙卫国获评“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运行与维护实训室内,师生开展机器人编程实训
龙卫国的成长,离不开母校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培育领域的深耕。面向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学校不断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现有42个专业覆盖全省工业新兴产业链的80%以上。近三年,学校为装备制造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8000余人,其中80%以上毕业生就职于制造业知名企业。
中联重科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晓虹表示,公司不仅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保持紧密合作,近年来还联合10余所职业院校开办了多个订单班,目前,企业超过40%的员工来自职业院校。
放眼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队伍。在湖南省第二届“湖湘工匠”评选中,一大批从湖南职业院校走出的企业“技能大咖”入选。他们从实训基地走向生产一线,挑起制造业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重任,成为支撑“湖南制造”的中坚力量。
走进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实训中心,一条条智能产线高速运转,来自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沃德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协同教学,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现场工程师人才。
这一创新培养模式可追溯至2023年初。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期的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因面临火工人才断档的困境,向省内高校发出联合培养邀约。学校主动“揭榜”,精准对接岗位需求,按照学校、企业实训课程“1∶1”的比例系统制订了火工装配现场工程师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为企业解题、为产业育人”。今年8月,“火工班”学子在企业结束实习,顺利“转正”,成为企业火工车间的新鲜血液。
“企业出题、学校答题,已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伍光强介绍,“火工班”的成功实践带来了示范效应,目前累计促成17个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落地,预计将为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输送上千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攻坚克难,推动新型列车“跑遍全国”。放眼全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版图,湖南株洲的“产业密度”令世界惊叹,“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制造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行业专家和大部分零部件。
在中车株所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刘少杰正在微米间雕琢高铁“中国芯”。作为一所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办学的高职院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把自身放在行业发展全局“算大账”,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培养人才。学校毕业生中,有137人成长为中国中车“高铁工匠”、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匠”及全国、全路技术能手。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东林介绍:“作为扎根株洲66年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受益者。当前,公司入职的技能人才超过2万名,其中80%以上来自各类职业院校。”
一众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为湖南职业院校投下“信任票”。在今年6月结束的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2025年车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代表队斩获一等奖7项、个人奖23项,获得近半数奖项。更令人欣喜的是,往届毕业生在职工组的比赛中同样表现优异——曾代表学校参赛的7名往届毕业生,今年以职工身份再度出战,收获奖牌10枚。
“学校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到岗后能快速胜任工作。”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某工务段指导教师对该校实习生的评价,同样印证了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实效。企业的信赖,源自学校实施匠心铸魂、平台锻技、数智赋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为铁路行业持续输送高技能人才的有力实践。
“学校已成为全国各大铁路局招聘的必经站点。”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姚方元列出一组数据,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其中超过80%就职于国铁集团下属18家铁路局、全国30余家地铁公司及中国铁建等大型企业,为“轨道上的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无私奉献,托举钢铁雄鹰“飞遍全国”。作为我国航空工业产业布局的重点省份,湖南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的企业数量庞大。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助力产业向“天”而行,加速起飞。
国产大飞机C919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而C919首次成功商飞的背后,就有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张海荣等一大批职教人才的深度参与、积极贡献。
“我们充分利用航空资源和专业优势,先后与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等100多家航空企业合作,‘定制’开班174个。”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国军介绍,近三年,学校为航空产业培养了1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0余名毕业生成长为“国字号”技术能手。
目光移至湘西北,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95后”校友齐真强的奋斗故事在校园流传。入职仅三年,他便代表中航工业光电所参加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第七届职业技能竞赛数控铣赛项。作为决赛场上为数不多的年轻职工,他捧回“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能手”称号;2023年,齐真强再度代表企业出征该赛事,并夺得加工中心操作调整工第三名,刷新所在企业最佳战绩。
如今,这名怀揣“航空梦”的年轻人凭借一身过硬技能,在这家承担了C919、ARJ21等国产干支线飞机机载产品研制任务的军工龙头企业站稳脚跟,更成长为行业瞩目的青年工匠。企业负责人为其点赞:“齐真强,真强!”
为托举更多学子从湘西北飞向全国,学校持续深化与航空、航发、航天等军工集团合作,构建了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航空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超过70%,一批批学子进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企业,实现“入学即立志,毕业即报国”的愿景。
——深耕一线,支撑道路桥梁“架遍全国”。大国重器远销国内外,必须依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是一代代“路桥湘军”的信念。
矮寨不矮,时代标高。在创下四项世界第一纪录的矮寨特大悬索桥的建设过程中,从现场工区长、负责精准测量的技术队长,到统筹全局的项目经理,所有核心岗位的负责人均由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担任。
作为“路桥湘军的摇篮”,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积极对接“新技术+交通”新业态下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需求,加速人工智能、5G、建筑信息模型、北斗等新技术与交通土建施工工艺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路桥湘军”正从湖南奔赴全国。近三年,学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年均为行业输送10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贵州乌梅河特大桥、贵州古牛河特大桥、安徽芜黄高速、四川九绵高速等众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都有该校毕业生贡献的智慧和汗水。
数据无言,却最有力—2024年,湖南职业院校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设置相关专业点482个,占比22.5%;在校生20.2万人,占比22.9%。2024年,全省高职院校为制造产业输送毕业生6.44万人,培训企业员工227.2万人次,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9.28亿元。
心系“省之大计”——
让“湘字号”品牌“亮起来”
吃湘菜、用湘瓷、品湘茗、赏湘绣、听湘曲……这几年,一批“湘字号”产品日益走俏,成为湖南区域特色产业的“金名片”。“湘字号”产业发展背后,是一批批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推动着这张“金名片”走向全国各地。
做好一桌湘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中的“流量担当”,湘菜目前产业链年产值超6000亿元,在全国菜系中的市场份额为17.6%。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持续供给——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创办以地方菜系命名的湘菜学院,已为行业输送1万余名专业人才。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其中85%的毕业生扎根湖南本地,近2000人成长为企业中坚力量。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学院学子练习基本功
“在徐记海鲜的各大门店中,超过30%的店长是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知名湘菜企业徐记海鲜集团监事会主席殷辉介绍道。湖南冰火楼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艳萍也对该校毕业生的“紧俏”程度记忆犹新:“学校毕业生在招聘市场一人难求。”
如今,湘菜产业已成为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厨师之乡”衡东县,土菜产业发展被列为“一把手”工程。2018年,衡东县职业中专学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设中餐烹饪(衡东土菜方向)专业,与企业共建现代化烹饪实训室,助力学生实现“毕业即上岗”。与此同时,学校还与校友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兴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推动黄贡椒等特色食材的研发与标准制定,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人才培养。
“专业开办以来,社会反响热烈,学生实习期就被预订一空。”学校党总支书记段德祥所言非虚,近年来,400余名既会烹饪,又懂工艺,还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从校园走出,助力衡东土菜香飘全国。
泡好一杯香茶。在全国版图中,湘茶产业出口额位居全国前列。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茶学院重点建设茶艺与茶文化、茶叶生产与加工等专业,与唐羽茶业、天福茗茶等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班”“领班班”培养,并与安化黑茶产业园、君山银针基地等50余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将茶叶加工、质量检测等课程直接搬入生产一线。
现如今,走进学校“古阳河”抖音直播间,学生们手持安化黑茶,面对镜头流畅讲解,将湘茶故事娓娓道来;一旁的茶产品跨境电商运营中心里,学子们正熟练处理着来自全球的茶叶订单。近年来,学校建成集产品展示、直播电商、茶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五彩湘茶营销实训中心,年均开展“湘茶出山”主题活动20余场,师生带动湘茶销售超200万元。精准匹配的育人模式,为学校学子打通了由校园、茶园到产业园的成才通道。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向湘茶产业输送近1500名懂技术、善传播、有文化底蕴的专业人才。
将目光投向位于“中国黑茶之乡”的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茶艺室内,乐声袅袅,茶香阵阵,学生们在此专注习艺。
自2011年加挂“安化黑茶学校”校牌以来,学校围绕地方产业需求,系统构建了以茶叶生产与加工、茶艺与茶营销为核心,融合旅游服务、农村电商、园林技术等专业的茶旅服务专业群,形成从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到电商营销、品牌推广的全链条教学体系,每年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近千名。
学校毕业生王雪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与良好形象,一毕业就被当地龙头茶企白沙溪茶厂录用为营销专员,月收入近万元。“当初选择茶艺专业,家里人曾一度担心我的就业问题。现在我不仅工作稳定,还能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黑茶代言。”王雪说。
绣好一幅湘绣。劈线、穿针、刺绣……走进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研发中心,刺绣工艺师周偲以针为笔、以线润色,让栩栩如生的图案跃然布上。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首届湘绣工艺与设计班毕业后,周偲坚守湘绣传承17年,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将3D表现等创新形式融入创作,为湘绣这一古老技艺注入现代活力。
走出周偲的刺绣工作室,放眼“湘绣之乡”——沙坪小镇,这里汇聚了长沙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湖南再红湘绣有限公司等数十家知名湘绣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中有超过60%的技术骨干是周偲的校友,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系统培养“出师”。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鸿俊介绍,2006年,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面临人才断代、青黄不接的困境。作为全省唯一的公办艺术设计类高校,学校深感责无旁贷,在全国率先开设湘绣设计与工艺班。这些年来,学校年均培养、培训湘绣技能人才1000余人,并与15家企业开展深度技术合作,年服务超万人次。
职业教育的赋能,同样让被誉为“湘绣之母”的桃源刺绣重焕新生。自2016年桃源刺绣技艺入选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桃源县职业中专主动承担起了这一地方“非遗”的传承任务,邀请桃源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罗明华进校授课,在服装专业中开设“桃源刺绣”课程,并专门设置“桃源刺绣班”。
现如今,学校联合当地企业开发,由学子们参与制作的传统摆件、围巾、团扇、晚宴包及健康复古保健茶枕等文创产品,正作为“桃源名片”销往全国各地。
烧出一窑湘瓷。走进今天的醴陵,陶瓷产业已不见往日烟囱林立、窑烟缭绕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车间内绿色产线高速运转的新图景。醴陵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紧跟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以“传统工艺+现代技术”双轨并进系统重构课程体系,在优化拆解“釉下五彩彩绘”“陶瓷拉坯”等传统技艺开展教学的同时,将“数字化陶瓷设计”“3D打印成型”等行业前沿技术融入专业教学。
在湖南醴陵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学生们亲身参与国宴用瓷的生产制作;在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产线上,他们学习操控先进设备,系统掌握从数字模型到实体产品的完整转化流程……为打通教学与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学校与20余家本地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课堂”,并引入“陶瓷装饰工”“产品设计师”等职业标准,精准提升学生的岗位适配能力。
这一创新育人实践成效显著。2024年,学校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95%,真正实现了“毕业即就业、上岗即熟练”的培养目标。这群从学校走出的“窑火新生代”深受企业喜爱,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的上手速度比同类院校毕业生快30%”。
唱好一支湘曲。走进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实验剧场,学生们正在老师指导下练习花鼓戏的身段步伐。作为湖湘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该校戏曲表演专业教学团队汇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系统传授唱腔、身段、化妆等传统技艺。学校与省内各大艺术院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创排了《湘夫人》《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等你在沙洲》等多部展现湖湘特色的精品剧目。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学子登台演出
近年来,学校还以创新姿态丰富湘曲内涵——学校策划了“爱上花鼓·爱上长沙”情景音乐会,雷佳、王丽达、何怡等优秀校友领衔放歌,让花鼓戏这一湖湘文化符号惊艳“出圈”;不久前,学校还推出“湖南民歌几好听”专场音乐会等,衡阳山歌、桑植民歌、澧水号子同台亮相,为观众献上了兼具文化厚度与艺术活力的音乐盛宴。
“胡大姐,哎!我的妻,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啰!”在被誉为“长沙必看演出”的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演出现场,由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戏曲表演专业毕业生楚舒婷饰演的“胡秀英”水袖轻扬,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00后”小戏骨“挑大梁”的背后,是学校扎实的育人实践。自2016年开设戏曲表演专业以来,学校创新构建“校团协同、定制培养”模式,与7家戏曲院团深度合作,形成“课堂+舞台+竞赛”三阶递进培养体系。近年来,该专业师生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100余项,培养出“小梅花奖”得主袁珍等一批戏曲新秀。
当前,湖南建立了湘菜、湘绣、湘茶、湘旅等9个“湘字号”特色专业群,5个“湘字号”产业学院,不断擦亮“湘字号”品牌,让“湘品”更香,成色更足。
心念“民之大事”——
从“小切口”守护“大民生”
水电煤气、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些与老百姓天天面对面的民生行业,也是“职教湘军”的重要战场。
护好“一江碧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连续10年开展与水利相关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水育潇湘”“饮水思源”“民间河长”等志愿服务品牌,其中“民间河长”志愿服务已辐射全省14个市(州),帮助了2302名河长,建立了63支属地联动队伍,带动千余名村民共同守护全省5公里以上的河流1023条。去年夏天,湖南遭遇入汛以来最强暴雨洪水。岳阳的九峰水库出现渗漏险情,危急时刻,学校“智慧管养”团队利用隧涵洞智能检测车完成大坝巡检,精准发现并排除隐患。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管养”团队师生使用自研科技设备巡检大坝
从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到紧要时的智慧巡检,学校始终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治理”持续探索育人新模式,推动教学实践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近五年,学校累计培养1068名基层水利特岗生,在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及城镇供排水等领域发光发热。
守护“万家灯火”。一到夏天,持续高温天气给电力保供工作带来严峻考验,电力巡线工人也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我们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设备,不仅能快速覆盖更大范围,还能精准识别线路过热、绝缘子破损等隐患。”在长沙电网的巡检中,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电服务专业的学生刘维铭操控着无人机,屏幕上实时传回线路画面。一旁的电力老工人不断点头称赞:“有了智能巡检,电力巡检的效率高了好几倍!”
智慧科技的星火,随着一批批电力人才走进广袤的乡村大地。自2018年,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以“教育+就业”帮扶为主的“电力励志工程”,面向全省贫困(脱贫)县级建档立卡贫困(脱贫)家庭高考考生精准投放招生计划,定向招生培养。截至目前,学校累计招录2518名定向生,其中已有1448名定向生毕业后入职到656个乡镇供电所。这在助力更多“一人就业、全家稳定增收”的同时,也为乡村电力注入了“留得住、干得好”的青春力量。
勘遍“万水千山”。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下勘探工程情景教学工厂内,数代师生踏遍祖国山河采集而来的岩矿标本,在此化为专业教学的“第一手素材”。课堂的边界由此打破——学生先在校内工厂完成基础项目训练,随后在教师带领下深入矿山与勘探一线。师生们扛着设备辗转各地,与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合作完成了资兴市、宜章县、临武县乃至河南禹州等多个省内外重点项目的精准测绘与勘查方案制定。
通过这些真实项目的历练,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地质调查的核心技能,还在身体力行中深刻体悟了“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人精神。学校将大地情怀、精诚特质融入育人全过程,为地勘行业输送了数万名扎根一线、勤勉务实的地质工匠。
点燃“活力湘村”。湘西桑植县洪家关村的文化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传统趣味运动会正火热进行。三百余名村民在拔河、挑担等充满乡土气息的比赛中挥洒汗水,欢声笑语回荡在群山之间。这场由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师生共同策划组织的赛事,是学校以专业力量点燃“活力湘村”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全民健身号召,以专业优势为抓手,以志愿服务为切口,为基层培育输送“种子教练”。从指导幼儿体育到组织村民运动会,从普及保健知识到提供推拿服务,一场场志愿服务活动将科学健身理念送入乡村,推动形成“村村有骨干、月月有活动”的全民健身新格局,让乡村在“富起来”“美起来”的同时,也能“动起来”“乐起来”。
聚焦“生老病死”。在长沙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明亮的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所2024年1月正式启用的市级托育中心,依托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而成,占地5000余平方米,设有12个符合婴幼儿发展特点的班级活动单元。目前,这里已为上百个家庭提供专业托育服务,成为长沙破解“幼有所育”民生难题、构建“15分钟托育服务圈”的关键支点。
这一创新实践,源于学校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作为在早期教育、婴幼儿托育等领域积淀深厚的院校,学校始终致力于‘幼有善育’。”谈及未来发展,学校党委书记肖思源表示,“学校将通过‘医育融合’理念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培养婴幼儿成长的‘全能领航员’,并通过持续整合资源,推动区域托育服务不断升级,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
从呵护“最柔软的群体”到守护“人生最后的尊严”,背后是无数湖南职业院校学子用专业担当刻下的温暖印记。
在深圳市殡葬服务中心骨灰寄存室,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的学生全程单膝跪地,轻托家属递来的骨灰盒。这一细微动作被馆内老员工称为“无声的教科书”。面对“为何选择这一行”的疑问,学生们目光澄澈地说:“我要做好人生终点站的守护者。”
“让‘生老病死’这些看似冰冷的工作变得更有温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斌告诉记者,学校已经将“云移物大智”新技术融入传统民政民生专业办学,构建了涵盖“生老病养葬”全生命周期的规模最大、专业最全、实力最强的民政民生专业体系。近年来,学校为殡葬行业培养了8000余名毕业生,约占全国殡葬专业毕业生的65%,其中涌现出近千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以广东省为例,当地80多个殡仪馆馆长就有56个来自该校。
目前,湖南职业院校面向文化旅游、能源保障、“一老一小”等民生领域设置相关专业点562个,占比26.2%;在校生22.7万人,占比25.8%。
“坚持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不断提高‘职教湘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山说,湖南正加快建设具有湖湘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职业教育》2025年11月D刊。作者:陈文静、黄佳莉、王轶诺)




编辑:谭尔豪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