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先声评论】校园流行语风靡,教育者当疏而非堵

2025-11-03 14:05:40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胡芸帆

“我勒个豆”“我红温了”……这些从网络世界涌入校园的流行语,已不只是学生口中的俏皮话,更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一道横亘在代际之间的“语言鸿沟”。面对这股来势汹汹的语言浪潮,教育工作者是视其为洪水猛兽,还是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将考验教育的智慧与包容度。

网络流行语在校园的风靡,本质上是青少年寻求群体认同与归属感的社会行为。在渴望融入同龄社群的年龄,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词汇,成为一种高效的“身份认证”。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这一代学生将线上语言习惯自然迁移至线下生活,本是其成长轨迹的必然延伸。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些词汇往往生动、形象、概括力强,恰好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新颖、个性表达的心理需求,是语言生态自然演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语言库的一种鲜活补充。

然而,当“YYDS”“绝绝子”被万能化地用于一切赞美,当“我无语”覆盖了所有复杂情绪时,其潜在的危害便不容忽视。许多一线教师担忧,习惯了“栓Q”和“破防”的学生,在面对需要精确阐述复杂思想的场合时,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书面写作,会发现自己词汇贫乏、逻辑混乱。这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更是思维深度与精密性的钝化。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师生、亲子等跨代际对话中,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加剧理解隔阂,阻碍有效沟通。

面对这把“双刃剑”,简单的禁止不仅无效,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教育者不妨采取“疏而非堵”的引导策略:首先,理解与接纳是前提。教育者应认识到,这是年轻一代自然的社交文化,不必视为离经叛道。其次,划定清晰的使用场景是关键。可引导学生明白,朋友谈笑间用“包的”无伤大雅,但在课堂发言、学术写作等正式场合,必须切换到规范、精准的语言模式。最重要的是,以经典阅读与深度写作滋养学生的语言花园。只有当学生真正沉浸于唐诗宋词的韵律、文学名著的深邃之中,切身感受汉语无与伦比的美丽与丰富,才能从内心生发出对规范语言的热爱与尊重,从而在流行用语与经典汉语之间从容切换。

教育的理想目标,不是让学生在与世隔绝的“语言无菌室”中成长,而是培养他们具备在不同语境下自如切换的语言能力。理想的状态是:学生们既能用“我红温了”轻松调侃,也能用“面红耳赤、赧颜汗下”精确描摹;既能用“YYDS”快速点赞,也能在文章中论证严谨、文采斐然。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掌握在这个多元世界中自由穿行的语言密钥。

(实习生:胡芸帆 指导老师:周平尚 曹鑫宇)

编辑:余杏 实习 胡芸帆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