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曹鑫宇 李薇薇
11月5日,又到了长沙一年一度的“课博会”时间,来自长株潭、大湘西、武汉及内蒙古等多区域的中小学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等近800人线下齐聚。在众人期待中,长沙市第四届中小学课程建设成果展示推广暨“长株潭”“长沙-大湘西”教研联盟课程研讨活动在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开启。
走进这一场盛大的“课博会”,新时代课程建设到底有了哪些变化?
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
长沙“课博会”的由来,还得追溯到2022年。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半年后,长沙市第一届中小学课程建设成果展开启。
“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教育部印发的一系列文件为我们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长沙市教科院课程发展中心主任、课程建设教研员刘翠鸿介绍,“也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广阔的平台去交流、检验、总结以及提炼我们的课程实践成果。”
第一届“课博会”反响很好,从此每年的11月便成为了长沙各区域及中小学校展示一学年的课程建设成果时间。而每一年的“课博会”主题都会根据政策以及教师们需求进行制定,除了有一系列优秀成果现场展示,更有经验分享、专家讲座、交流论坛等等,堪称一场课程改革的“思想盛宴”与“实践检阅”。
从长沙区域推进“四步三导双向”的课程实践模式,到天心区“四层五维”区域推进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行动,再到湖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赋予每个生命对话世界的力量”,到长郡中学的“三阶两翼”精毅体育、雅礼中学“三化融合、自主建构”课程探索……到了今天,长沙课程建设已经从如何规划升级到了寻求育人效果的阶段,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成为了各区域各校课程建设的重点。
在去年发布的《长沙市中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规划)评估标准》基础上,今年4月,长沙又研制并发布了《长沙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手册》,给予全市课程建设基本的指导和努力的方向。近几年,长沙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不断展现,5个典型案例被教育部课程教材所向全国进行推介。
从“区域探索”向“协同共建”发展
事实上,第一届和第二届“课博会”参与对象都为长沙地区的教育者们,而到了第三届,“朋友圈”扩大到了长株潭地区,今年更是“长株潭”与“大湘西”教研联盟活动一齐推进,还有来自武汉、鄂尔多斯地区的学校代表,开创了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我们以课程为纽带,构建起资源共享的‘立交桥’,共享资源、共研策略、共谋发展。期待通过展示交流,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在长沙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吴三文看来,“课博会”既是长沙课程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一次深度赋能。
会上,在经验分享和课程论坛环节,来自不同区域的学校代表,针对自己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纷纷进行了详细的经验介绍。
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校长王瑛分享了该校的“智趣课堂”教学模式,以“人本”理念为育人核心,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和培养学生丰富情感为两翼,形成技术助力、智趣激发的“一体两翼”课堂育人范式。
鄂尔多斯康巴什区一中教科室主任高利霞分享了以“幸福教育”为核心,构建的“三悦”课程体系,并创新“441悦动思维课堂”,评价聚焦学习与素养双方面。
武汉市六中上智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余军华分享了“星系”模型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跨学科实践与研学旅行。依托“百校千馆”资源,以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场馆中学习,打破学科壁垒。
湘西花垣华鑫学校小学部校长易穗香对学校深耕PBL-STEAM八年的课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三维关联”定主题,“三层能力”立目标,经六环节实施及三维度评价,融入苗族银饰、苗绣等本土文化,为民族地区STEAM教育提供实践范本。
……
“这是一次高规格、广参与、深融合的课程盛会。”天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骆理在现场感受颇丰。作为长沙市中心城区,天心区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们高度重视跨区域教研协作,与株洲、湘潭、怀化、张家界、湘西等地建立了紧密的教研联盟关系,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协同攻关,共同探索课程育人的有效路径。”
从“单一教学”向“多元育人”深耕
“老师,您要吃我们做的小甜品吗?只要给我一个微笑就可以啦!”在室外的现场展区域,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小学四年级学生寻伊诺正在学校展台前热情找寻品尝她手艺的幸运儿。与此同时,她旁边的五年级学生邹钧羽正在向参观者积极介绍自己制作的“可移动式文物展柜”,这个作品刚刚获得湖南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小学组3D创意设计一等奖。
马坡岭小学展台前的热闹景象只是整个现场展的缩影。由各个区域推荐遴选出来的23所现场展示单位,在广场一一排开,每个展台独具特色,几乎每一处都围满了人,拍照记录的、咨询交流的、细看展品的……
醴陵市姜湾小学校长周丽正在学校展台前介绍“红+绿”小种子成长特色课程,红色德育实践课程涵盖革命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时代使命教育三大板块的内容,绿色生命兴趣课程包含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创造、体育与健康、人文与阅读四大板块的内容,由该课程诞生的学生瓷器手工艺品摆满展台,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的“打开中国跃然纸上”“历史的回响”两大课程尤为吸睛,前者以立体书解锁中国地理与人文的沉浸式体验,后者通过学生复刻青铜器追溯中华文明脉络,让文化育人更具感染力;乡村小规模学校湘江新区光明小学的乡村“双线双向”美育课程体系建构、宁乡市花明路小学的“五彩跳绳”特色课程与师资统筹安排机制,以及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的书院式校本课程建设等均彰显了不一样的课程实践风景。
“我觉得每处展台都有它的特色,都有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地方。”来自韶山学校的英语教师颜珍珠和同事们细细参观了每一个展台。
从市级到区级再到校级,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从整体建设到校本课程建设再到某类具体的劳动课程建设……“我们希望在23所展台集中呈现多元育人实践,让每一位参展代表都能有用得上的收获。”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军山向记者介绍,这些展台覆盖文化传承、跨学科实践、地域特色开发等方向,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
而面对人工智能这个时代特色,本次成果展更是特邀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以《AI+教研与深化课程改革》为题作专题讲座。讲座直指传统教研中的痛点,聚焦“单元时代的AI+教研”,为人工智能的使用与多元融合指明方向。
在成果之外,本届课博会也折射出当前课程建设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型期的少量待优化之处,例如部分课程存在同质化倾向,阅读、美术、劳动等传统领域占比相对较高,对媒介素养等贴合当下青少年需求的新型素养培育覆盖不足,这些细节为后续提质提供了改进方向。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每一所学校都应成为课程创新的‘孵化器’,每一位教师都要当好素养落地的‘工程师’。”湖南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甘文波希望,让优质课程的“种子”在三湘大地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课程森林”,以课程创新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新时代湖南教育的新篇章。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