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尹智慧)晨光漫过益阳市人民路小学的教学楼,语文教师沈丽华的办公桌上,一本蓝色封皮的《教师研修手册》摊开着,内页边角印着的教育家名言虽不显眼,却悄悄为她的备课笔记标注了方向;走廊上,校长鲍柳军和几位行政人员轻步走过,手里的听课记录本上,早已列好了今日需要关注的课堂细节……
新学期的校园里,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串联起学校以研修、阅读、管理为核心的创新实践,在书记郭超、校长鲍柳军、教学副校长夏念红等多位行政的引领下,让高质量发展的蓝图落在了每一堂课、每一次互动里。
研修赋能:手册为钥,破解教师成长“迷茫点”
“以前听课评课时,我总怕说不到点子上,要么只夸‘课堂氛围好’,要么就笼统提‘还需改进’。”唐都指尖划过手册里的“课堂观察评价要点”表格,上面用荧光笔标着几处细节,“现在跟着手册的指引,能精准看到‘学生是否主动回应同伴提问’‘教师板书逻辑是否清晰’,上周听李老师的数学课,还能指出‘分层提问覆盖了不同水平学生’这样的具体亮点。”
这本手册是教学副校长夏念红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行政管理经验,带领教研团队打磨多日的成果,从“主题学习”“观课议课”到“教学反思”“年度总结”,每个板块都紧扣教师日常教学需求,连表格的留白都经过考量——方便教师随时记录课堂上的生成性细节,夏念红在教研会上翻动手册,指着为不同年龄段教师设计的差异化板块,“年轻教师可以在‘教学创新案例’里记录新方法,老教师则能在自己设计的‘经验提炼区’梳理学困生辅导技巧,大家各有所得。”
校长鲍柳军最近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后教研时,教师们围坐在一起,对着手册里的听课记录交流,手册最大的价值,是把模糊的“专业成长”变成了清晰的“行动清单”。党总支书记郭超也补充道:“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手册为大家搭建了成长的台阶,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进步。”如今,办公室里的研修讨论少了“空话”,多了“这个环节可以怎么优化”“那个细节可以怎么调整”的务实交流。“教师的教研教学水平提速成长,在这本手册的记载里明显看得见了。”教科室主任李轶在在翻阅“青蓝结对”的徒弟手册时欣喜地说道。
书香润校:活动为媒,激活学生成长“新动能”
每周四中午的“好书分享”时间,2210班几个学生围在一起,用积木搭建《草房子》里的场景,嘴里还念叨着书中的情节。“以前学生看书多是‘自己读自己的’,现在能把书里的内容和学科知识结合,还能一起玩、一起聊,这才是阅读的乐趣。”班主任崔丽笑着说。
这样的变化,源于学校推出的“月度阅读闭环”活动。每月前两周,各学科教师会结合教学内容推荐书籍,到了第三周,“好书分享会”上,学生们不再是单纯复述故事,而是拿着自制的思维导图,分享“从书里学到的数学方法”“发现的科学小知识”;第四周的“课本剧展演”更是热闹,学生们用美术课做的道具、音乐课学的旋律,把《青铜葵花》《小王子》等故事搬上舞台,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主动扮演起小角色。
“阅读不该是语文的‘独角戏’,要让它成为所有学科的‘好朋友’。”副校长夏念红说,上个月的课本剧展演上,有个班级改编《海底两万里》,不仅还原了书中的场景,还加入了“海洋生态保护”的科学知识,“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知道这个活动走对了”。校长鲍柳军也常去看学生的分享会,“孩子能在读书活动有各种思考,比记住多少知识点都重要”。如今,课间总能看到学生围在一起看书、聊书,有的还会把自己的读书心得画成漫画,贴在教室的“书香角”里。
管理提质:细节为基,筑牢教学质量“压舱石”
开学第一周的周五,一年级的走廊里格外热闹。几位老师拿着“常规考核表”,蹲在孩子身边观察:有的孩子正认真整理文具,把课本按大小排列得整整齐齐;有的孩子听到“上课”指令,立刻坐直身体,小手放在桌面上;课间时,还有孩子主动扶着同学慢慢走,提醒“别跑,会摔倒”。“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些小习惯的培养,比学知识更重要。”夏念红蹲下来,轻轻帮一个孩子把歪了的衣领理好,“我们不要求所有孩子都一样快,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进步的小目标。”
考核结束后,老师们会针对发现的问题设计“常规训练课”:用“坐姿小标兵”的游戏,帮孩子养成上课坐端正的习惯;用“举手儿歌”,教他们“小手举高高,发言声音亮”;甚至会模拟“课间喝水”“整理书包”的场景,让孩子慢慢适应小学生活。
课堂管理上,学校的“分层听课”机制也透着巧思。针对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行政人员会“推门听课”,完整记录课堂的每个环节,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到“学生参与度如何”,都给出具体建议;对45岁以上的老教师,则采用“三分钟随堂听课”,重点关注“课堂节奏把控”“重难点突破”,课后用“这个环节的过渡很自然”“这里可以多让学生说几句”的温和反馈,帮他们优化细节。
每天放学后,老师都会关注学校工作群。群里公示了当日的听课结果,没有“好”或“不好”的简单评判,而是具体的描述:“某节课小组讨论很充分,学生能主动分享想法”郭超书记表示:“听课不是‘挑毛病’,而是‘搭梯子’,让老师在认可中改进,让课堂在优化中提质,最终受益的还是孩子。”
在益阳市人民路小学,这本实用的研修手册、这些有趣的阅读活动、这套细致的管理方法,不是孤立的“亮点”,而是拧成一股绳的“合力”,它们藏在师生相处的每一个瞬间,落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既让教师找到了成长的方向,也让学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更让学校走出了一条扎实、可复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基层教育创新的生动范本。
编辑:余杏 实习 胡芸帆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