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杨山燕 实习生 曾令怡
“平均不到52秒,就有一辆星愿走进一个家庭。”10月10日,2026款吉利星愿焕新上市,再度成为市场焦点。在其诞生地——吉利湘潭汽车制造基地,第20万辆吉利“星愿”驶下生产线。从第10万辆到第20万辆的跨越仅耗时76天,日均下线1316辆,创造了“星愿速度”。
这背后离不开湘潭理工学院输送的一批批高质量人才。湘潭理工学院通过CFAP人才培养模型与项目制教学,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始终,为“星愿”从生产线驶向市场前沿,提供了坚实而灵动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成为吉利产教融合战略的生动实践。
星愿“产量”:人才引擎驱动制造极速
在2023年10月底,湘潭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饶颂与另外7名同学,通过校企合作“精益制造人才培养项目”进入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实习。正值吉利新车型“星愿”从试装阶段转向量产的关键时期,这对一个刚出校园的实习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饶颂主要负责总装车间底盘与动力分装区域的设备维护。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岗位,尤其是在“星愿”车即将大规模量产阶段,设备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条生产线的节奏。
“最紧张的时候从单班生产转为双班制。我们必须在停线期间紧急检修自动生产机器,比如升降机的导向轮,都是橡胶材质,要提前对设备的隐患进行排查解决。”饶颂说。那段时间,他同事们加班加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设备检修与更换,保障了每日1400台整车的高效产出。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快速的学习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实习期间表现突出,毕业后正式入职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
多年来,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近八成的班组长和骨干毕业于湘潭理工学院。产教协同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既培养了了解职场、精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星愿“质量”:产教共育锻造品质基石
在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繁忙的车间上,同为车辆工程专业25届毕业生贺鑫,如今已是基地质量部的“质量守门员”。
贺鑫主要负责基地电器模块零部件的质量把控工作。他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已被翻旧了的《质量管理》教材,这本大学时期的课本,如今成了他工作中最常翻阅的参考书之一。“我们就像是汽车生产的‘质量守门员’。”贺鑫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任何进入生产线的零部件,都必须经过我们的严格把关。”
在“星愿”车量产初期,贺鑫就遇到了一个典型的质量问题:某供应商提供的车灯胶条在装配时经常被挤出来。
“同样是车灯,另一家供应商的就没有这个问题。”贺鑫通过对比分析,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两家供应商的胶条配方和硫化工艺不同。
“这个过程很考验人的逻辑思维和专业知识。”贺鑫说,“你要明白橡胶材料的特性,懂得生产工艺的差异,还要能够判断供应商给出的报告是否真实可信。”贺鑫通过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战经验结合,一年时间内,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质检员。
“学校给了我们行业的整体认知,企业则提供了实战平台。”贺鑫表示,“这种培养模式让我们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为企业创造价值。”
为推动专业与产业集群适配,产教深度融合,提升育人质量,湘潭理工学院鼓励教师进企业,将课题研究过程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将真实的企业项目转变为课堂实践。
星愿“销量”:青春创意点燃市场动能
“你好,我是吉利汽车的销售实习生,我可以为你介绍下吉利汽车品牌,吉利在湘潭汽车制造基地拥有……”
今年暑假,数智管理学院的杨婕通过“基石计划”极氪曙光项目,成为一名销售实习。她曾深度参与“我的星愿”校园新媒体达人孵化项目,主导拍摄了“星愿返校”Vlog短视频,并参与策划了“星愿进校园”线下快闪打卡活动。杨婕说,“正是星愿项目的历练,让我更了解品牌和用户。如今我为客户介绍车型,不再是枯燥地讲解参数,而是通过场景化描述激发客户兴趣,让他们直观感受到驾乘的美好。”
“与传统车企依赖车模、展车的营销方式不同,学生们更擅长结合热点、玩梗、引发情感共鸣等方式创作内容。星愿的年轻时尚,我们也想赋予它不一样的传播。”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星愿市场销售经理陈益民分析说。
今年1月至6月,湘潭理工学院与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联合开展“我的星愿”校园新媒体达人孵化项目,吸引全校市场营销、网络与新媒体、旅游管理等12个专业学生踊跃参与,相关话题在抖音平台获得115.1万次播放,累计在抖音和小红书两大平台收获154.4万次播放,品牌曝光量超过500万次。
今年9月,依托“星愿进校园”营销活动的良好反响,湘潭理工学院目前已申报的13个微专业中,就有《短视频与直播营销》。
负责该微专业设计的罗天婵老师介绍:“微专业计划采用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校内教学拟依托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电商直播实验室及跨境模拟实验室三大实训空间展开;校外实践环节则将借助吉利汽车品牌资源,重点培养校园新媒体运营与直播领域的专项人才。”
微专业正是以本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精准“补丁”市场急需的领域技能,有效将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形成其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湘潭理工学院教务处负责人陈华宏介绍,学校正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微专业建设体系,已陆续提交“新能源汽车技术”“AI数字艺术设计”等多个交叉复合型微专业设置申请,致力于将微专业打造成为贯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转换器”。
从生产线上的精益制造,到质量部门的严谨把关,再到市场前端的创意传播,湘潭理工学院学子既是“星愿”的参与者,更是“产教融合”的受益人。随着吉利“基石计划”的深入推进,更多校企协同项目正助力学子驶向产业前沿,共同书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曾令怡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