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春秋假之争:政策善意如何不“悬空”?

2025-10-13 09:04:27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湖南教育新闻网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一纸文件,将“中小学春秋假推上舆论风口。这项旨在促进服务消费的政策措施,提议在保持总假期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假期结构,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在春秋两季增设假期。一时间,叫好声与质疑声此起彼伏,折射出人们对休假制度的不同期待。

支持者认为,春秋假的设立恰逢其时。一方面,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寒暑假和黄金周“扎堆出游”的困局,缓解景区人满为患、服务品质下降的难题。另一方面,春季和秋季更适合开展研学实践、户外体验等活动,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例如,作为国内先行者,杭州市自2004年便开始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制度,许多学校会利用这段时间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如走进良渚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开展专题研学,让同学们在最宜人的季节里,获得不同于书本的实践体验。

然而,质疑的声音同样值得重视。不少家长直言这样做只是将原有的寒暑假时间重新分配,总假期天数并未增加。更现实的问题是,寒暑假的设置本就考虑到避开极寒酷暑天气,若贸然缩短,可能让学生在最不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学习。双职工家庭则担忧“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看护难题会因此加剧。许多家长担忧,若配套措施缺失,春秋假非但不能成为“诗与远方”,反而会催生新的“培训热”或加重隔代抚养的负担。

政策的善意毋庸置疑,但如何落地却考验着各方的智慧。首先需要避免“一刀切”的实施方式,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城乡情况也不尽相同,理应给予地方足够的自主权来决定是否设置以及如何设置春秋假。更重要的是,要警惕政策执行中的异化现象。假期调整的初衷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进自然、接触社会,若最终变成“换一个地方写作业,或是引发新一轮“培训热,那就违背了政策本意。要让善意平稳落地,必须将宏观的“多方协同”转化为各部门清晰的责任分工。首先,教育部门应牵头制定科学的假期设置指南,鼓励学校设计不依赖家长全程陪同的实践作业。其次,文旅部门可联合博物馆、科技馆等推出更多公益性、教育性的主题研学项目,并严格监管,防止其异化为高价旅游。最后,人社部门与企业可探索推行更具弹性的“亲子假”或职工关爱制度,从源头上缓解家庭时间安排的压力。

归根结底,春秋假之争,是对我们如何平衡个体福祉与社会发展的一次深度拷问。一个好的假期制度,应该既尊重教育规律,又关照民生需求;既能激发消费活力,又不增加家庭负担。唯有以充分的落地智慧,回应这些具体的民生关切,政策的善意才能从纸面走进人心。

(实习生:付雨洁  指导老师:周平尚  余杏)

编辑:余杏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