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委党校学习期间,我有机会深入学习不同领域的新知识新思想。在一次基本培训班次大报告上,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吴金明关于“202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高质量发展”的课程尤其发人深省,引导我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生资助看资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再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原经济发展支撑要素也从“老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向“新三要素”(技术、数据、人才)转变。人才不仅是新要素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技术突破、数据应用和制度创新的主体。未来能否将人力资源转化为驱动创新的高端人力资本,教育发挥着核心的赋能枢纽作用。
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科技变革已然来临的当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家战略核心,也加速了人才竞争格局的重构。然而,有关“寒门困局”遭持续热议,折射出当前教育公平体系在新时代面临的深层挑战。挑战均带来机遇。作为教育托底工程的核心环节,学生资助工作亟需突破传统帮扶模式,以系统性改革回应时代之问。
寒门学子的三重发展枷锁
原生资源禀赋失衡。家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双重制约”,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在早期智力开发、综合素质培养等关键成长期处于劣势。调查显示,农村学生参与科创竞赛的比例仅为城市学生的1/5,其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起跑线落差”。
资助育人机制滞后。现有资助体系仍以经济救济为主,2022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中仅3.2%用于发展性支持。家庭经济条件落后的学子普遍面临生涯规划缺位、数字素养薄弱、心理资本匮乏等“发展性短板”,传统“输血式”资助难以破解能力匮乏的代际传递。
人才选拔机制偏移。当前教育评价体系过度依赖标准化考核,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在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创新人才选拔通道中明显处于劣势。优质教育资源向精英家庭聚集的趋势,正在加剧人才培养的“马太效应”。
构建智能时代资助育人新范式
建立“数字画像”精准识别机制。构建涵盖家庭经济状况、学业潜力、发展需求的动态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追踪学业轨迹。设立“创新潜力发展基金”,对具有特殊禀赋的学子实施“一人一策”定制化培养方案,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科创竞赛等关键领域的能力培育。
打造“三维赋能”育人体系。升级资助内涵至“经济保障+能力提升+发展支持”三维体系:设立数字素养提升专项,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智慧教育平台;推行“成长导师制”,联合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组建帮扶团队;创建寒门学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打通从技能培训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创新“教育公平补偿”制度。推动重点高校设立“英才补偿计划”,在自主招生中单列家庭条件困难学子录取通道。建立东西部学校“创新教育共同体”,通过5G双师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国家奖学金向STEM领域家庭条件困难学生倾斜的政策导向,强化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的特殊扶持。
构建社会协同育人网络。搭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四维协同平台:推动科技企业设立“数字鸿沟跨越基金”,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鼓励公益组织建立“创新素养培育包”,涵盖编程机器人、虚拟现实设备等智能教具;创建家庭经济困难学子职业发展数据库,实现从学业支持到就业服务的全程追踪。
破解“寒门困局”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系统升级的杠杆支点,唯有让“小镇做题家”都有机会成为“破局者”,才能真正激活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基因。在人工智能重塑人才标准的今天,学生资助工作必须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跨越。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资源壁垒,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生态,这既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者:湖南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 马兰花
编辑:余杏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