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邹银桥 李勇)4月27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然资源学院专业教师查道函、殷雅晴和邹银桥带领学生易溪璞、覃玉娟一行师生5人,赴“世界锑都”冷水江市锡矿山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文化浸润三大维度,探索新时代地质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新路径。
探秘地质宝库:从矿脉走向学科前沿
在中国五矿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的全程支持下,师生团队深入矿区南北矿段地表考察,结合岩心库钻孔岩心资料,让课本中的地层柱状图跃然眼前。通过观察矿体走向、倾角及围岩蚀变特征,结合三维地质模型解析,系统了解了辉锑矿成矿规律。
“坑道内的观察让我们震撼!”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学生覃玉娟表示。在井下某中段,师生们对矿体的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组合进行现场分析,对比教科书案例发现:锡矿山特有的放射状辉锑矿晶体群,印证了中低温热液充填成矿的理论模型,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科技赋能产业:破解百年矿山转型密码
在全自动可视化调度室,南矿矿长张晓波向我们介绍了近年来,企业在智慧矿山科技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信息集成的调度室可以全天候自动监控“地上——地下、采——选——冶”各重点工艺环节,掌握实时情况,及时应对各种应急事件。
在全自动化选矿车间,多台自动选矿机有条不紊的对采出矿石进行粉碎分离。工程师表示,相对原来人工选矿,选矿效率大幅提升,抛废率大幅降低。
文化铸魂育人:红色基因与生态文明的交响
在锡矿山博物馆,百年工业遗产焕发新生机。从1925年中国共产党首个工矿企业党支部的成立,到抗战时期支撑全国60%锑品需求的壮举,红色血脉始终在矿山流淌,生动诠释了“三光荣四特别”地质人精神的代际传承。更令人瞩目的是矿山生态修复的“中国方案”,在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区,花海与远处的岩层交织成最美的绿色画卷。
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地质发展新生态
交流中,矿山地质工程师表示,传统的地质应用更加宽广,“大地质”将是未来趋势。新时代的地质人,应该不局限于地质调查:需要服务专一矿山的矿山地质,到生态修复的环境地质、边坡监测的岩土地质、还有生态旅游地质等,都能发光发热。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教师查道函表示,“这种把课堂搬到矿场,让论文写在大地”的育人模式,正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学生需要更多的了解生产实际,把所学所用结合起来。
此次“世界锑都”锡矿山之行,不仅是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更开启了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新征程。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然资源学院将依托锡矿山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联合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品牌,同时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实效转化,为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贡献自己力量。
编辑:王轶诺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