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尹智慧 申平
春日的益阳市人民路小学,晨光中交织着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与合唱队的袅袅童声。校长郭超穿着运动服站在升旗台上,随着音乐,挥动“生长棒”,师生们笑称他是“全校最活跃的体育委员”。自湖南省《2024-2025学年全省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实施方案》落地后,该校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起“课程打底、活动搭台、全员参与”的立体育人体系,学校正以“全员参与、全时浸润、全域融合”为路径,让文体活动成为素质教育的“润滑剂”。
课程筑基:搭建多元发展“立交桥”
“每周5节体育课、2节音乐课、2节美术课,是写进课表的‘刚性保障’。”郭超指着课程表上鲜明的色块,足球、合唱、剪纸等课程与文化课交替排列,“我们打破‘主副科’界限,让文体教育成为成长的‘必修课’。”除国家课程外,学校开发《益阳花鼓戏》、《创意剪纸》、长笛、葫芦丝、号鼓队、合唱队等6门校本课程,将本土非遗融入课堂。
下午三点半,“文体超市”选修课准时“开市”。美术社团的学生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创作剪纸作品《二十四节气》,合唱社团传来《萱草花》的悠扬歌声,街舞社团的少年在动感节拍中舒展肢体,机器人社团的“小发明家”正调试刚组装好的垃圾分类模型……32个社团涵盖艺术、体育、科技三大领域,实行“走班制”和“双师制”(校内教师+校外专家),让学生在“菜单式”选择中找到兴趣支点。“我同时参加了葫芦丝和羽毛球社团,现在既能吹《月光下的凤尾竹》,又能在班级比赛中打双打!”四年级学生小倩的眼睛里闪着光。
“以前觉得音乐课就是唱歌,现在我学会了用和声讲述家乡故事。”四年级学生小涵抚摸着市级合唱比赛金奖奖牌,眼中闪烁光芒。作为“建班制合唱”的参与者,她所在班级人人登台,将益阳方言童谣《巷子里的好恰佬》唱进益阳春晚,让“班班有合唱、人人会发声”从理念变为现实。音乐教师袁妹介绍,合唱课不设选拔门槛,连最内向的学生也能在声部配合中找到归属感,“校长常说,每个孩子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音符。”
行政领跑:让运动成为校园“流行语”
清晨七点,篮球场内校队晨训正如火如荼,安全办主任徐林熟练地运球绕桩,向队员们示范变向技巧:“注意观察防守者的重心,这和数学里的‘角度计算’一样,需要精准判断。”作为体育教育出身的行政,他每天六点半到学校,训练篮球队。作为非体育专业科班出身的校长郭超,他每周执教“校长体育课”,将数学知识融入足球传球训练,用“三角形站位”讲解团队协作,让体育课堂成为培养综合素养的“活教材”。
大课间活动中,郭超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加入羽毛球对打时,他与学生约定“输一球唱一段花鼓戏”;跑操时特意排在队列末尾,帮体力不支的学生调整呼吸;甚至在班级特色课间操展示中,跟着学生学跳融入街舞元素的律动步伐。“校长就像我们的‘老队友’,他让运动变得有趣又有温度。”五年级学生小航说,自校长发起“晨练挑战”后,学生晨跑出勤率从70%飙升至95%,校园里掀起“校长喊我来运动”的热潮。
课间焕活:30分钟的“活力核聚变”
“各班注意,今天的‘特色展示时间’是‘红歌联唱’!”随着大课间指令响起,六年级2班的学生迅速围成圆圈,一首《少年中国说》的合唱点燃全场。这所学校的大课间早已突破“千人一面”的传统模式:15分钟集体跑操热身、10分钟自创健身操、20分钟“分项活动+特色展示”,形成“三段式”立体架构。跑步时,班级方阵高举自创班旗;跳操时,“生长棒”“韵律绳”等器材轮换使用;分项活动中,足球绕杆、篮球运球、羽毛球对打等小竞赛随时上演,操场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的“运动舞台”。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班一特色”课间操:有的班级将武术套路融入课间操,一招一式尽显飒爽;有的班级结合流行音乐编排街舞操,活力四射;还有的班级将传统游戏“跳房子”“丢沙包”改编成团体活动,让老游戏焕发新活力。“我们鼓励学生参与课间操创编,连班主任都跟着学生学跳舞!”德育主任谢飞展示手机里的班级群视频,画面中,班主任沈丽华正跟着学生练习街舞社团新教的动作,师生笑声此起彼伏。
赛事赋能:每个孩子都是“主角”
每月的“班级联赛时间”,是校园里的“高光时刻”。足球场上,三年级“小球员”们穿着统一队服拼抢,班主任举着战术板在场边指导;篮球场内,“女生定点投篮赛”激烈进行。2025年春季足球联赛堪称“校园盛事”:51支班级代表队历经3周小组赛,队员们利用课后托管时间刻苦训练,班主任化身“临时领队”,家长志愿者主动担任裁判。决赛当天,绿茵场周围围满了加油的师生,五年级1班的守门员小宇在点球大战中连续扑救,帮助班级捧起“校长杯”,赛后他红着眼眶说:“原来守住球门不只是靠力气,还要观察对手的习惯,就像解数学题一样需要动脑筋!”而在篮球联赛中,学校特别设置“女生三分王”单项赛,鼓励更多女生走上球场,六年级女生小雨以10投8中的成绩夺冠,她的故事被写入班级作文素材:“谁说篮球是男生的专利?我们女生也能在赛场上发光!”
排球作为学校新引入的“全员参与项目”,则主打“趣味化”:低年级开展“气排球亲子垫球赛”,家长与孩子在迷你球网两侧对垫,笑声此起彼伏;中高年级组织“排球文化周”,通过观看女排比赛视频、绘制排球主题手抄报,让学生理解“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体育组组长刘老师说:“我们不追求竞赛成绩,更看重让每个孩子在球类运动中感受规则意识、抗挫折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艺术楼里,班级合唱队正在打磨花鼓戏衬词,为市级比赛做准备。
学校构建“体验组+竞技组”双轨赛事体系,特设“阳光参与奖”“最佳进步奖”,让零基础学生也能登上领奖台。去年足球联赛中,从未触球的三年级学小凡在校长的鼓励下报名参赛,如今已能完成精准传球,“校长说,只要勇敢尝试,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冠军。”2025年春季合唱比赛中,曾经不敢开口的五年级学生小宁首次担任领诵,“以前觉得参加活动是‘尖子生’的专利,现在发现只要愿意尝试,每个人都能发光。”小宁的妈妈在家长留言簿上写道。
协同育人:编织家校社“成长共同体”
在学校体育场,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羽毛球赛”正在进行,家长与孩子搭档双打,笑声回荡全场。为打破“校内热、校外冷”困境,学校推出“三个一”行动:每天15分钟“家庭微运动”,每周一次家长进课堂担任“社团助教”,每月一场亲子挑战赛。家长李建军作为篮球裁判志愿者,每次班级联赛都会出现在球场,“以前只关注孩子的分数,现在陪他打球时,他会主动分享学校的趣事,这比成绩更珍贵。”
学校还将文体教育延伸至社会课堂:联合市非遗保护中心开设“花鼓戏工作坊”,邀请传承人走进音乐课堂;与市博物馆合作开展“文物主题美术创作”,学生作品被制成文创产品;2025年益阳春晚舞台上,孩子们演绎的《巷子里的好恰佬》勾起全城乡愁,成为“家乡文化小使者”。
成效彰显:看见成长的“N种可能”
文体活动的深度浸润,让成长看得见、摸得着:2024年体质健康监测显示,学生优良率达58%,近视率下降4%;在区、市级“五独”艺术比赛中,多名余名学生获一二等奖,机器人社团作品在创新大赛中也崭露头角;更动人的变化发生在细微处——曾经内向的学生在合唱中找到自信,好动的孩子在团队赛事中学会专注,家校沟通因亲子运动变得更加顺畅。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教学副校长鲍柳军望着在夕阳下练习花鼓戏身段的学生,语气坚定,“当孩子们在球场上学会永不言弃,在合唱中懂得和谐之美,这些品格将伴随他们一生。”益阳市人民路小学的全员文体活动已从“实施方案”转化为“生动实践”,诠释着“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真谛,让每个生命在文体的滋养中舒展个性,在实践的土壤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绽放独特的生命光彩。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