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谷宇婷 伍思源 唐湘娟
近日,2023-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评选活动结果揭晓,湘潭理工学院商学院会计学专业2101班的文安琪同学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
破茧:深耕基层服务 点亮青春之光
2022年盛夏,文安琪在“三下乡”实践支教的最后一堂道别课上,后背的志愿服已被汗水浸透。“文老师,你可以一直教我们吗?”留守儿童小轩抱着文安琪的手,一边哭着说道。平时沉默寡言的男孩突然抓住他的手腕,颤抖的蜡笔在画纸上洇出一团模糊的蓝。孩子们对文安琪的喜爱,让这位青年深刻感受到了基层服务的责任与使命。这次实践经历成为他坚定职业方向的重要转折点,也让“服务群众”的信念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这次意外的情感碰撞,让文安琪在当晚的支教日记里郑重写下:“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宁乡唐市完全小学的支教岁月中,他主动承担起全科教学任务,每天凌晨5点备课、深夜批改作业。为精准帮扶50余名留守儿童,他创新开设“音乐数学课”,用吉他弹唱教孩子们背乘法口诀;自费购置200套绘画工具,在200余节“一对一”心理辅导课上,通过画作破译孩子们深藏的心事。
“这是我拍的第58个乡村故事。”文安琪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从留守儿童的笑脸到古稀老人的手艺,每张照片都配有一段文字档案。在宁乡市妇联以及乡镇团委挂职期间,他将镜头对准乡村振兴。文安琪发现当地的茶叶知名度低、茶农收入微薄后,便扛起相机扎进茶村,对当地茶叶和村民进行跟进拍摄,历时2个月的30余篇报道、超10万次浏览,让家乡的茶香终于“出圈”。
“服务群众,以公益实践焕光彩。”这句话时刻影响着文安琪。曾作为校“雷锋班”国旗护卫队的一员,他参与“行走雷锋路”公益活动,疏导交通近10公里,为市民的交通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文安琪的公益行动获得了不少主流媒体的关注,充分发挥了“一花引万花开”的效应。共青团宁乡市委副书记何昊伟在采访中评价道:“文安琪同学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将镜头和笔尖对准乡村振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他的实践证明,基层是青年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蝶变:数字赋能乡村 创新激活未来
临近傍晚,在湘潭市青亭小学的“心艺工坊”里,文安琪团队开发的心艺AI情感识别系统正悄然运行。当屏幕上的小男孩用黑色蜡笔反复涂抹画布时,系统突然发出预警信号。
“这是典型的焦虑表现。”这个名叫涵涵的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缺位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文安琪通过绘画分析发现,孩子的笔触中隐藏着焦虑与不安。经过三个月的音乐戏剧疗法,当涵涵在舞台上第一次勇敢说出“我想妈妈”时,整个团队都红了眼眶。
该项目已在湘潭市12所乡村学校、3个社区服务中心落地,累计服务留守儿童1274人次。团队开发的“心艺”APP帮助37名儿童缓解焦虑情绪,更与湘潭市共建3个示范点,服务覆盖5个县域。“当看到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家’时,我知道我们做的不仅是项目,更是在守护他们的童年。”文安琪拿着孩子们的画作欣慰地说道。
2024年4月,在第八届金蝶云管理创新杯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文安琪团队的项目引发热议。此前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他发现许多制造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困境——财务数据与业务流程脱节,决策依赖经验而非数据支撑。带着这些观察,团队耗时三个月完成20余家企业调研,将会计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战方案。
决赛现场,面对全国500余支参赛队伍,文安琪展示了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的“财务+管理”双轮驱动模式。“我们的方案不仅打通了业财数据壁垒,更通过AI算法预测市场趋势,帮助企业提升库存周转率。”他在答辩中详细阐述系统逻辑。
当评委问及创新点时,团队成员展示了自主开发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看板:“这是我们在支教期间为留守儿童设计的情绪看板演变而来,现在它成为了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仪表盘。”
最终,这个源自乡村实践的项目斩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捧着奖杯,文安琪在接受采访时分享:“创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把专业根系扎进泥土里。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数字化管理领域,让技术真正赋能产业振兴。”
逐梦:技艺传承匠心 奋斗书写担当
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文安琪三年间手持相机、写满了五本采访笔记。从食堂阿姨凌晨备餐的蒸汽,到图书馆闭馆时最后熄灭的台灯,这个扛着三脚架穿梭校园的身影,累计拍摄12.6G素材,累计制作50余篇人物报道、校园新闻等系列报道,用镜头与文字编织着湘理工的时光图谱。
接近午夜,刚结束采访的文安琪抱着没电的相机返回宿舍,路过教学楼时,偶然发现某办公室仍亮着灯光,一名老师在办公室处理学生工作的身影。文安琪摸出手机,在电量告罄前抓拍下这个瞬间。后来他将蹲守三天完成的万字访谈,写出《学生成长成才的护航人》专题报道。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原来那些被忽略的日常褶皱里,藏着最动人的微光。”
文安琪深刻理解到,宣传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记录普通人的高光时刻。作为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文安琪曾在采访技巧与叙事结构中跌跌撞撞,但正是那份对新闻工作的热爱,让他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时刻选择继续向前。“当把笔尖对准那些沉默的身影时,记录的何止是故事。”
2025年2月,文安琪带着这样的管理经验走进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实习岗位。面对千人工厂的复杂管理场景,这个文科生主动申请参与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在涂装车间轰鸣的机器声中,他连续48小时蹲守生产线,用镜头记录下工人师傅们的日常。
“凌晨五点的生产线特别安静,只有仪表盘的蓝光在闪烁。”文安琪回忆起拍摄“厂部工匠”陈光明的经历。为了捕捉最真实的工作状态,他在化验室连续跟拍三天,记录下陈师傅用放大镜比对0.01毫米误差的专注神情。最终制作的微纪录片《工匠小课堂》,在企业内部引起强烈反响。
在实习期间,他主导的宣传计划覆盖12个车间班组,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基层奋斗故事。“每个工人都是企业的‘活字典'。”他在工作日记中写道,“当我把镜头对准他们时,发现那些沾满车漆的工装上,都闪耀着值得被记录的光芒。”
这个从校园骨干成长起来的青年,正在用专业能力诠释新时代的工匠情怀。他通过专业技能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动态传播。当看到一线工人在平台上分享成长感悟时,文安琪终于理解了那句话:“企业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每个劳动者血液里的精神基因。”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这位青年党员,正以专业赋能的姿态,在自立自强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从乡村教室到智能工厂,他始终坚守着“青春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能否让更多人看到希望的微光。” 如今,他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期待用数字技术架起桥梁,让更多奋斗者的故事被听见。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