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利婷 芦旋 陈栎)近期,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团中央基层建设部、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2023-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1级软件工程专业1班郑灵欣、化工学院202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曾彦霖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郑灵欣:志愿达人
生命不止 无私奉献
“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更多的贡献。”与病痛斗争了5年后,郑灵欣愈发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努力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
9岁时,郑灵欣患上了重病。此后5年,她辗转各个医院,最严重时,主治医生甚至给她父母下了病危通知书。但家人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她也收到了身边无数的善意。骨髓匹配结果不如人意时,家人、朋友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给她支持和鼓励;在她与家人不知情时,班主任和同学们自发组织捐款。这段特殊的经历在小灵欣的心里种下了“助人”的种子。发挥多年所学,她心里的种子有了发芽成长的机会。
进入湘潭大学,郑灵欣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活动。她组织、参与“关爱老人”“疫情防控”“网络安全科普”等20多项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
“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能量没有贡献出来。”但她觉得做得还不够,她说以后将继续奋进在志愿服务的路上,用自身所学帮助更多的人,回报社会。
综合思维 心系“网安”
一次班会上,辅导员文磊老师建议大家将专业和志愿活动相结合。
反电信诈骗宣讲时,郑灵欣意识到可以将所学的CS软件架构设计中的MVC架构与反电信诈骗宣传相结合,将理工科专业优势融入志愿服务。
将专业所学和社会公益紧密结合,郑灵欣带领团队摸索出一套有创新、能持续、可复制的志愿服务模式,打造了属于他们志愿团队的“云概念”品牌。她通过实行“云管理”的方式,先吸收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进入团队,再以地区为单位将成员们分为小队,线上传递宣讲资料,让大家在家乡进行宣讲。
这一做法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也符合郑灵欣集中精力做实事的设想。“大家从同一个地方考取不同的高校,又一起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回馈家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郑灵欣说。
目前,通过“返家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团队召集了湘潭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94所高校、1500余名学生。他们遍布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多个城市、400余个区县,为20多万人科普网络安全知识,把网络安全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郑灵欣还积极培养少年宣讲团宣讲网络安全知识,贯彻落实“青童互育”的理念;组织策划湘潭大学网络安全科普展暨新生安全教育体验周;与学院老师一同建设网络安全与智能计算科普基地,扩大网络安全知识科普范围。
在郑灵欣的带领下,团队获得了2022年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TOP100等百余项荣誉。团队规模不断扩大,团队建设愈发有序,“云概念”的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反电诈宣传和网络安全知识科普得到了广泛社会反响,“把网络安全知识送到千家万户”的目标越来越近。
未来,郑灵欣希望把“云概念”模式推广到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活动效率。
曾彦霖:求知之士
孜孜求学 辛勤耕耘
2020年9月,曾彦霖成为湘潭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员。对“吃”和美食的兴趣,让曾彦霖怀着热情开启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旅。
课堂上,他专注认真,遇到重要的知识点就进行标记;课后,他及时复习所学内容,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或者难题,立即在课间请教老师,回寝之后再和同学一起探讨。同时,他主动拓展知识面,学习各项技能。
“课外我会去学习一些软件的使用,例如auto cad、lumion、origin。这些学习经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食品工程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和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对我参加竞赛起到了帮助作用。”曾彦霖说。
考前的复习月,曾彦霖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进行课程内容复习,他会先把知识点梳理一遍,再通过手写加深印象;纾解考试与竞赛的双重压力,他会给家人打电话舒缓情绪,或者周末适当放松来调整状态。
良好的学习习惯,伴随曾彦霖的整个大学生活,为专业知识积累打下了坚实基础。日复一日的努力与坚持,曾彦霖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专业排名1/53,绩点3.844,46门课程满绩,现已保送至中国农业大学学习。
自助者,人助之。漫长求学路上,曾彦霖得到了诸多暖心帮助。湘潭大学大创辅导老师唐裕芳、竞赛辅导老师车金鑫以及易争明老师,这三位老师不仅教授曾彦霖专业知识,还向他分享竞赛信息、院校资讯。老师们在日常交谈中和蔼可亲的样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学长学姐分享的经验也给他的竞赛之路带来了帮助。
“我很感谢大家的帮助,这些都是我前进的动力之一。”曾彦霖说。
漫漫求索 收获甘果
曾彦霖特别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大一期间,在学习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曾彦霖主动找到不同年级的学长学姐进行交流、了解各项信息,打破“信息差”,他还主动找到老师,申请加入实验室。
在实验室的那些时日,曾彦霖负责清洗实验器具、帮学长学姐“打下手”,并没有上手操作太多,但这段经历十分重要:“在实验室帮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机会,我能看学长学姐是怎么操作的,向他们学习。”
大一结束后,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曾彦霖做出了清晰的规划——参加学科竞赛。得益于实验室的学习经历,他结识了不少有竞赛经验的学长学姐,在确定走竞赛这条路后,他积极向学长学姐请教经验,加入不同的项目组,在竞赛之路上破浪前行。
2023年7月,曾彦霖作为队长率队参加“欧倍尔杯”第五届全国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期两天的全国总决赛,他和队友经历了实验操作、理论考试的选拔过程。理论考试试题难度较大,考试结束后,他和队友对结果有点拿捏不准。快到颁奖环节,赛事主办方联系人告诉他们,团队获得了一等奖。
“赛项设有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我们想做到最好,所以知道消息后,我们的情绪有点低落。”虽有奖项,但他和队友还是感到遗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颁奖前联系人弄错了名次,正式颁奖,队伍一举拿下特等奖。那一刻,队伍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为这个结果感到欣喜。同年8月,曾彦霖和团队获得了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国家级特等奖、华南赛区金奖(赛区第一)。
种下的树木终会长出硕果,迈出的步伐终会抵达彼岸。谈及未来,曾彦霖说:“我喜欢把自己的规划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和目标。目前的规划是深耕专业,研究与课题相关的领域,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祝愿曾彦霖,更加坚定地走在理想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
编辑:吴瑞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