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周扬莉 张九月 丁小雪 记者 余杏
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穿梭于课堂与公益现场。他脚步匆忙,却眼神坚定。这位小伙子叫周子良,今年20岁,是该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201班的学生,近日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从山村到社区,从校园到展馆……三年来,作为该校团委学生副书记、青年志愿服务团团长,周子良一直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活动中,个人累计参与志愿服务400余小时。
“志愿服务并非遥不可及”
2022年9月,周子良一进大学,就活跃在该校青年志愿服务团的第一线:拎着铁夹子去江边清理垃圾;卷起袖子参加校园献血活动;帮助村民修理小家电;往返山路为留守儿童爱心支教……用他自己的话说,“志愿服务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主动搭把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然而,这些在周子良眼中的“小事”,对于株洲市三门镇苍霞村的村民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说起周子良,该村年近六旬的独居老人张奶奶的眼里还藏着些许感动。“前年夏天,天气很热,家里那台老电扇突然不转了,急得我满头大汗。心里正发愁呢,没想到他带着几个小伙就来了,一下子就把风扇修得呼呼转,手艺真不错!”
周子良也记得初到苍霞村的情景。那次刚好参加学校组织的2023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他和同组的几个同学,带上万用表、螺丝刀、尖嘴钳、电烙铁等工具,挨家挨户地为村民修理“罢工”的老电器。“刚走进张奶奶的家,就看到角落里的那台老式电风扇,叶片上都布满了灰……”
“子良这孩子,做事细心,还能吃苦!”张奶奶比画着当时的场景:小伙子一进门就蹲在地上,帮我拆电风扇的外壳,卸下来的小螺丝都码得整整齐齐,忙活了足足有一个多小时,背上的汗水都把T恤浸湿了。“让我没想到的是,修完电风扇,他又拿起抹布帮我清洗,连缝缝角角的地方都擦得干干净净!”
活动期间,谁家电风扇不转了,收音机没声了,电饭煲坏了……准能看见周子良带着同学背着工具箱满村跑。不到一星期的时间,他们就陆续帮30多户人家修好了电器。有些乡亲等不及,自己拎着“罢工”的老物件找上了门。一位6岁的留守小女孩,甚至用自己稚嫩的笔触画下了周子良忙碌的身影。她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子良哥哥一样去帮助别人。”
“我想帮他们‘站’起来”
2024年11月,大三实习期的周子良,毅然走进株洲市戴碧蓉扶残助残就业培训中心,选择以爱心开启扶残助残服务。
周子良说:“在培训中心上班,我每天都在感动。”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认识了许多身有残疾却心怀梦想的朋友。“他们有的是因为生病,有的是遭遇了意外,尽管面临着生活里的种种挑战,但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乐观积极。”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周子良的工作本上就记满了残友们的“小心愿”:聋哑女孩小美想当平面设计师,肢残青年阿宇渴望找到一个养活自己的岗位……“其实,他们不是需要同情的弱者。每个人都有能力展现自己的价值,我很想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为了给听障人士制作合适的培训课件,他专门研究了人家的学习习惯,连续一周都扑在课件的优化上;为了帮助更多残障人士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一趟趟地去企业沟通就业适配方案……从心理重建到技能训练,从职场模拟到岗位对接,他加了不少的班,只盼着身边这些残障朋友能重拾人生新坐标。
让他最感动的是,有个残障小伙,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网络信息公司。在培训中心的帮助下,这位小伙不仅得到了创业项目的培训指导,还顺利申请到办公场地。此外,在他的团队里,大部分成员都是残障人士。公司开业那天,小伙激动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今天居然成了真!”。听了这话,周子良一下子红了眼眶——原来,真正的志愿服务不是俯身施予,而是并肩点燃希望,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绽放的支点。
“我的名字叫‘子良’”
然而,这位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的小伙子,家里条件并不宽裕:母亲在老家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父亲则为了生计一直在深圳务工。前几年,家里甚至还经历了入不敷出的生活。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懂事的周子良从大一开始就申请了校园勤工俭学岗位,甚至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在校外兼职小时工。熟悉他的同学都纷纷感叹,“大学三年,他不仅没向家里要过生活费,还通过平时的勤工俭学承担了自己的日常开支。”
说起自己走向志愿服务的契机时,周子良回忆说,这缘于2018年冬天的一次偶然机会。当时,还是一名初中生的他,因为好奇点开了腾讯公益网页,却被一群山区留守儿童单衣求学的画面深深触动了。看着简陋的教室里,那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神,他当即将自己不用的一些书籍和衣服打包寄往山区,还从为数不多的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进行捐助。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到现在,足足有六七年的时间。
“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能为别人带来一点帮助,我就很开心了。”周子良笑着解释,“当初,父母为我取名‘子良’时,就希望我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人。”在他心里,志愿服务之所以让他乐在其中,是因为“它不仅让我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也让我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收获了超越物质的精神富足。”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学业与公益时,周子良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也正是凭着这股“与时间赛跑”的拼劲,大学三年,在周子良的荣誉墙上,志愿服务证书与创新创业奖项早已交相辉映:株洲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个人奖、湖南省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视频类一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正如他自己所言:“当我们为他人点亮一盏灯时,自己的道路也会被照亮。”
编辑:余杏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