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智库 > 智库·专题 > 详情

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以科学之“笔”,绘未来之“梦”

2025-02-08 09:15:17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黄爱琳,周虹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位于常德市主城区的中轴线、城市的正中心,目前在校学生近3000名,教职工149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29%,学校科创教师16名,占比11%。

学校以科技立校,秉承“自在创造、自由生长”的育人理念,是一所课程、空间、学习方式打通的“未来学校”。2017年,学校成立科技创新团队,致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构建了“创享未来”四维科技创新体系,以“八大中心”阵地为基石,以“创造+”课程为内核,以多彩活动为抓手,以“星未来”评价为杠杆,让科普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将创新能力培养向教学教育全场景延伸,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培育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全面+个性”发展的未来少年。

一、八大中心,营造科普氛围

学校以情境体验、国学教育、创意智造,数字互动、全科学习、艺术素养、情绪关怀、未来体能八大中心为基础,搭建课程型空间环境,让科技发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实时经过体验,触摸科技,感受科技,这里没有教师的教,没有空间的限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八大中心全年开放,资源共享,辐射全区兄弟学校,年参观人数达近万人。

二、多彩活动,丰富科普知识

(一)专家引领趣飞扬

以“百名院士进校园、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活动为引领,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知识,感受科技魅力。学校先后邀请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呈栋、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徐德刚教授、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专家龚超博士等40余名科普工作者进校园宣讲科技创新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图6.jpg

植物科普展

(三)科创竞赛促提升

以科技创新、信息素养等科创竞赛为契机,秉持以赛促学的理念,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培养学生700多人次荣获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27人次;省级奖励214人次。孙浩然同学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铜奖;夏锦川制作的《旋转垃圾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外观设计专利证书。高嘉懿、高诗媛被评为湖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

图7.jpg

三、教学教研,提升科学素养

(一)骨干领航,团队扩优

学校以每学年举办的“名师引领 1+N”师徒结对活动为契机,积极推动科学教师与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跨界携手,全力组建科创精英团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科创教师快速成长,逐步壮大学校科创师资队伍,为教育创新注入动力。

(二)培训赋能,素养进阶

一方面,聚焦骨干力量,“走出去”学。近年来,学校精心选派 30 余人次奔赴厦门、重庆、杭州、长沙等教育前沿阵地考察学习,感受变化,领悟精神,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注重消化吸收,“带回来”研。定期开展教学沙龙与学科竞赛活动,激励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助力教师人人成长、骨干成才。

(三)校企联动,师资强基

学校积极拓展教育资源边界,与高校、专业机构、科技馆等多元单位紧密合作,成功组建专家智囊团队。通过高频次、深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与行业前沿接轨的学习平台,精准对接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全方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近年来,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新教育比赛及指导奖52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23人次。学校科创团队在2022年被评为“武陵区首届贺大国教育突出贡献优秀团队奖”。杨红老师科学课《声音的奥秘》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二等奖;邹宇姗老师在2023年湖南省科学家宣讲活动中获一等奖,并被聘为湖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曾慧英老师被评为湖南省“科普小达人”综合实践活动先进个人;杨红、黄爱琳、郭峰、杨茜雯、陈琳等老师被评为武陵区优秀科技教师。

四、特色课程,培养创新思维

学校坚持以科学课程建设为引领,加强信息、科学、创意美劳等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努力构建“创造+”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一)“创造+通识”,科学基石筑思维

通识课程是学校基础性课程,严格依循课程标准,统筹科学课内容,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落实科学实验教学。从低年级至高年级,科学实验课时逐步递增,课堂融入 AI 平板与 VR 技术,革新传统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将创客与科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图9.png

(二)“创造 + 个性”,多元层级促成长

个性课程彰显独特魅力,精心搭建四大板块与三个层级架构。四大板块涵盖“劳动实践类”“创意智造类”“传统文化类”“生命成长类”丰富领域,三个层级包含社团选修课、特色素养课、校队训练课,对应趣味初学、拔高深学、竞赛训练层次,精准匹配不同学生基础与潜质,助力学生个性发展,成就多元成长路径。

图10.png

智能无人车

(三)“创造 + 行走”,研学实践拓视野

行走课程以研学旅行、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为依托,打破校园局限,实现学科教学与行走实践相融合。携手科技馆等机构,馆校合作,借研究梯队之力,紧扣项目式学习,重体验与思考;深入自然与社会各场景开展实地考察,如学校在丹溪营、园艺小镇建立的“武陵一小田园劳动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于实践中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拓宽学习边界。

图15.jpg

(四)“创造 + 专递”,专家科普启未来

专递课程注重校内外资源整合,积极邀请各界科技精英走进课堂,从顶级院士到家长群体,为学生开启科普之门,点亮职业启蒙之灯。专家亲临,传递科学魅力,播撒科学种子;家长参与,结合职业优势,丰富科普形式。

图16.jpg

五、开放共享,科普渐有成效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大国长技”试点学校、“全国青少年无人机科学素质等级考试指定考级点”、首批“湖南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2023年度国家“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单位、“湖南省人工智能条件下教育社会实验首批实验单位”等50多项国家、省级荣誉。

回顾过往,我们以科学之“笔”,在学生的心田上精心勾勒、细致描绘,努力为他们的未来编织绚丽多彩的科学之梦。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科学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合作交流,让科学教育的画卷更加精彩纷呈,助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科学的星空中追逐梦想、实现价值,真正将未来之“梦”照进现实。


作者简介

黄爱琳 常德市武陵区数学骨干教师,武陵区优秀青年教师,武陵区青年教学能手,武陵区第一小学信息科技主任。多次参加武陵区数学、信息科技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辅导多名学生参加科创比赛,硕果累累,连续三年被授予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制作的微课、课件、撰写的论文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奖励。

周 虹 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常德市第三、四、五届小学数学市级骨干教师、武陵区“国培计划”培训者团队数学专家团队成员。教学竞赛、教学论文多次获奖,并参加了学校多个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辅导多名青年教师赛课多人次获各级奖励。辅导多名学生参加科创比赛获佳绩,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编辑:范典

二审:王玉洁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