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湖南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教育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湘力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即日起,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推出“教育强国看湖南·市州行/高校行”专题策划,巡礼式宣传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格局性变化和跨越式成就。
邵阳学院:让人才下得去 留得住 干得好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曾佰龙 袁龙 记者 余杏
邵阳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宝庆、魏源故里——邵阳。学校创建于1958年,医学类专业办学可追溯到1906年,是湖南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机械、生物与医药2个硕士研究生学位点。
长期以来,邵阳学院坚持价值引领,服务地方,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了26万余名扎根基层、建功基层的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
六个同步:大思政课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践行“明德 求真 共生 超越”的校训,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引领力不断加强,形成了“六个同步推进”育人新格局,彰显了思政课特色,收到了明显育人成效。
“六个同步推进”即坚持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同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推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同步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步推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学校以“六个同步推进”引领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浸润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铸魂工程”“知行工程”“和园工程”等育人项目一一铺展,“院士来了”“励志成才·报效祖国”展翼青年报告会、“信仰之约·四史分享会”“新思想引领新青年”百名青年微宣讲等主题育人活动的沁润熏陶,“校园好声音”原创音乐作品、原创舞剧《蔡锷》、贺绿汀经典作品音乐会等红色经典创新演绎……厚植学生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将青春扎根基层的动人故事。
2024年11月18日,邵阳学院“励志成才,报效祖国”展翼青年大讲堂举行。邵阳学院深圳校友会万祖军、张伟、曾焱、陶安家4位企业家立足自身创业的经历和成长感悟,分别做了精彩的励志报告,并与现场学生互动交流。
邵阳市13个县(市、区)的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队伍中,有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典型毕业于邵阳学院。2024年,学校55.48%的毕业生在湖南省内基层一线就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基层电网企业就业的超过53%,进入国家电网等电网企业毕业生人数连续数年位列湖南三强,全国百强。学校9次获评全国“三下乡”优秀单位;连续3年获评“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获批湖南省首批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基地。
数据的背后,还伫立着一大批“服务地方、建功基层”的优秀人才。2009届护理专业毕业生杨淑亭返乡创业,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2014届外语专业毕业生唐得心投身新疆乡镇基层,获“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在2024年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中,该校毕业生孙丽红、蒋慧君获“全国模范教师”,林亲录、陈代寿、陈玉娥获“全国优秀教师”。
一体优化:三重设计回应社会之需
在“六个同步”的价值引领下,学校积极构建“一体优化”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回应社会之需。这个体系以“共识、共享、共治”为原则,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最大“互补性”,做好三大顶层设计——重构学科专业、重塑培养体系和重组教育资源。
学校瞄准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邵阳市提出的“3×3”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食品加工、特色轻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新能源、大健康、数字产业等产业领域,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
一方面,学校对接湖南工程机械、邵阳特色轻工产业,打造“智能制造”学科专业群;对接湖南食品加工、邵阳生态绿色食品加工、中医药产业,打造“生物与医药”学科专业群等。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建设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智慧农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区域急需专业, 逐步构建与湖南、邵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2024年5月9日,湖南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首个分中心落户邵阳学院,联合共建签约活动在邵阳学院举行。
目前,学校围绕“一体优化”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突出“四新”学科建设,提质应用特色学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现有的6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3个省级应用特色培育学科和4个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3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将逐渐与省市重点产业匹配更紧密。
七个共同:双向循环带来双方受益
“一体优化”是邵阳学院上下一致的“认识论”,“七个共同”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方法论”。“七个共同”即共订培养方案、共建校企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共施培养过程、共评培养质量、共享产教成果,搭建起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的桥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构建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双循环递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七个共同”让学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让地方行业企业收获的是真正的实惠,“双循环”带来“双受益”。
2024年10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其系列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邵阳学院在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铜奖4项。
邵阳武冈有上千年的豆腐生产历史。邵阳学院“青菽”师生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从武冈卤豆腐传统熟浆工艺入手,解决了豆腐生产的熟浆工艺问题。他们调研了30多家以传统熟浆工艺生产豆腐的小型企业,记录了所有工厂泡豆、磨浆、煮浆、分离等工序的工艺参数,分析每道工序的原理和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研发出豆制品二次浆渣共熟制浆新技术,突破了传统豆制品的制浆工艺理论,打破了国外熟浆技术垄断,走出了一条“高校+政府+企业”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不仅服务邵阳本土豆制品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还为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豆制品产业提供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将一粒豆子做出了十亿元产值。
2024年12月18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调研邵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就调研了邵阳学院与乡乡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卤味研究所。沈晓明指出,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优做大。
2024年,“七个共同”硕果压枝。
1月,学校“特种装备用液压件设计与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入选第一批湖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该校生态酿酒现代产业学院获批立项。
2月,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被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确认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等级复审,助力新医科人才培养。
5月,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首个分中心成立并落户该校。
6月,学校与重庆大学共享共管“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正式运行。
10月,学校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主体赛1银4铜,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获得 4枚铜奖的优异成绩。
11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教育部专家组认为邵阳学院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校地互动、校城共生共荣方面的产教融合特色明显。
12月,学校牵头申报的“湘味特色食品绿色加工与装备”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认定;邵阳学院教育基金会成立,搭建起学校与社会资源互动的平台。
2024年,学校新增国家自科和社科项目6项、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口重大研发项目等,将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质量和水平。
无论是乡村的三尺讲台还是广袤田野,无论是城市的社区还是工厂的车间,无论是充满酒香、药香、豆香的邵阳本土优势产业(白酒、中药材、豆制品),还是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邵阳学院师生的身影无处不在。该校师生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用自己的所学镌刻下奋斗的足迹。
编辑:余杏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