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土壤中,每一颗种子都蕴藏着独特的生命力。它们在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下,破土而出,展现出各自的姿态。正如《种下一颗种子》这首诗所描绘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他们带着自己的色彩和梦想,来到这个世界。
——题记
寒假,我读了一篇题为《种下一颗种子》的小诗,它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让我对成长、自我认知以及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比种绿豆和种花的结果,引出了一个关于自我成长和认同的深刻话题。诗中说,“你种下一粒绿豆,它就是绿豆,不会长成红豆。”“你种下一颗花的种子,它就是花,不会长成草。”这两句话,用种子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暗示了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潜力,这些是不可改变的。然而,诗的后半部分突然转折,“可是,爸爸妈妈种了我,有点危险哦——我长出来,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只是我。”这里,作者用“种了我”这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期望,但同时也强调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成长过程。
每个孩子都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追求,这是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读完这首诗,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尽管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但我们最终还是要成为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不仅是对自我认同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个性和独立思考的一种鼓励。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反思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然而,过度的期望和控制可能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失去自我。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而不是强迫他们成为自己期望中的样子。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他们都能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小记者 长沙市望城区桥驿明德小学周佳敏 指导教师 盛妹宏 李端利 阅读内容:《小学生导刊》2019年9-10月上旬刊中的《种下一颗种子》)
编辑:肖亚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