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湖南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教育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湘力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即日起,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推出“教育强国看湖南·市州行/高校行”专题策划,巡礼式宣传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格局性变化和跨越式成就。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李宇才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级“楚怡”双高校建设为抓手,通过前瞻性谋划、系统性改革、整体性推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走出了一条对接国家战略、区域产业发展的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之路。
获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创新“四聚四强”党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切工作到支部”,形成“一院一特色”党建育人品牌。党支部“五化”建设达标率100%,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100%。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设置红色精神谱系、民族团结融合等专题教育任务清单,将源于本土的楚怡精神和红色文化融入学生血脉,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构建了“党建+特色育人”大思政格局。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入选全国健康学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聚焦组织赋能,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基层联系制度,形成了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支部书记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级联系制度。定期选送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参加各类能力提升培训,常态开展线上线下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获评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1项。
聚焦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校企共建由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与学生党员组成的党小组,依托校企双主体、双导师、双场所开展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德技并修,形成了“校企共建、三双育人”的校企双元党建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和教学能力提升的融合交互。
聚焦民族团结,强化共同体意识。建设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馆一园”育人平台,创新了西藏学生思政融化、生活融入、情感融和、学习融合、素质融铸“五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西藏学生1122人,毕业生就业区域涵盖西藏66个县。“五融模式”被中央统战部工作专报采用,并呈报给相关中央领导。学校先后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获评湖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取得8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个
以“五金”建设为重点,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打造“金专业”。服务娄底制造强市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领域和硅钢产业链,构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群;着眼区域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了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专业群;服务娄底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构建了护理、应用英语等专业群;服务娄底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文明幸福城市建设,构建了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群。现有湖南省“楚怡”高水平专业群3个,国家级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1个、职教本科专业2个。
推进“建、用、评”相结合,打造“金课”。实行标准引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515个、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与题库55个。开展“一师一课程”认证,现已完成200余门合格课、优质课、金课的认证。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国家级名师名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门、省级一流核心课程11门。创新了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近三年,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励22项,省级一等奖46项。
着眼“双师多能”,打造“金师”。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健全专业带头人培训、访工访学、企业实践等分层分类培育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70余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9%;聘请知名专家作为专业群带头人、领军人才、产业导师,聘请行业企业导师662人。现有专任教师904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321人,研究生(博士)433人,建有省级“楚怡”教师创新团队5个、省级“楚怡”名(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楚怡”工坊3个。
构建“445N”产教融合平台,打造“金基地”。建立4个产教综合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北斗+无人机数字农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智能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娄底市职业教育集团。设立4个产业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湘村黑猪产业学院、金职伟业家庭服务产业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建成5个“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景来园林发展中心、农村电商直播基地、跨境电商直播基地、眼视光实训基地、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与研发中心;建立N个实习就业基地:与三一中兴液压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655个。建成了集“人才需求发布、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等功能于一体的“金基地”,现有国家级基地5个、省级基地20个。
立足新技术和新形态,打造“金教材”。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数字教材等新形态一体化教材129种,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7种,认定省级优秀(优质)教材10种。
与湖南安保集团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与研发中心
推进“兴农人”培养,优化乡村振兴人才供给
对接乡村治理需求培养“兴农干”。学校与娄底市委组织部合作,自2019年起在全省首创实施政校合作的“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依托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专业,采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三定向”模式,为全市各村培养1-2名村干部。学校与市委组织部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增设村务认知、村务见习、村长助理3个小学期,采用菜单选学、跟班体验、基地实践、案例教学等方式,紧贴农村工作实际开展教学。学校为乡村组织振兴输送了新鲜血液,有效破解了村级班子年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活力不足的困境。
对接农技岗位需求培养“兴农匠”。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双主体、生徒双身份、校企双导师”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实行一体化招生招工。校企共同开发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标准,将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设置岗位初阶、进阶、升阶3个耕作小学期,校企双导师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忙与农闲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并把“三农”情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对接创新创业需求培养“兴农创”。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战课,把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了羊肚菌、茶叶、黄精、藏红花等多个创业团队,实施“创业平台+创业团队+示范基地+创客”创业教育模式,采用“学校资助、教师指导、自主经营”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创业。近年来,学校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银奖3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5项,获评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典型人物2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1人。
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银奖
实施“十百工程”,定向定点服务乡村振兴
学校主动对接区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及乡村文化建设需求,实施“十百工程”,打造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出台《乡村振兴定向定点服务“十百工程”工作方案》,计划在3年内完成定点服务娄底市域内百个养殖大户、百个种植大户、百个家庭农场、百个农机矿机项目、百个农村电商、百个中医馆、百所中小学、百所幼儿园、百名文体骨干、百所民居建筑。342名教师组成12个服务团队,参与“十百工程”定向定点服务工作,用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注入新鲜活力。三年来,服务团队通过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等方式,已对92个养殖大户、107个种植大户、79个家庭农场、199个农机矿机项目、190个农村电商、46个中医馆、156所中小学、209所幼儿园、109个文体骨干、98所民居建筑,共1285个项目开展服务,惠及全市128个村级单位。共解决种植、养殖、农机等方面技术难题40余项;培训种养领军人才、农产品安全、高素质农民、专业农机手、电商主播等27000余人次;捐赠苗木2000余株、高压水泵12台;培育特级藏红花、“桑葚红”酒、“芊炎一号”羊肚菌等特色品牌产品7个。累计带动村民创收2000余万元。“十百工程”项目入选湖南省第六届省属高等院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学校入选中部和东北地区50所服务贡献卓越高等职业学校。
编辑:王诗蕾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