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湖南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教育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湘力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即日起,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推出“教育强国看湖南·市州行/高校行”专题策划,巡礼式宣传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格局性变化和跨越式成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产教融合促发展 科教融汇兴人才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廖乐平 李佳 记者 余杏
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总量约4亿吨,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严峻威胁。“国家大力提倡‘以竹代塑’,我们就是想要解决‘怎么代’的关键问题。”近日,中南林科大2022级硕士研究生章晨蕾向记者介绍,他所在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竹塑复合材料。
防腐、防霉问题是竹材利用的关键瓶颈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历经上百次试验,我们发现将富含铜离子的硅通过高温浸渍到竹材内部,不仅防霉等级达到最高标准,而且防霉剂流失率也大幅降低。”章晨蕾说。
2024年,章晨蕾和团队成员凭借“多功能竹塑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得特等奖。
团队还在增强竹塑界面相融、提高阻燃等级等多个方面实现竹塑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创新突破。他们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核心产品28个,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室内外装修、建筑工程、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建成示范生产线10条,为企业新增产值1.19亿元。
章晨蕾的故事是中南林科大实施“林科教工程”的缩影。
立足产业全方位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竹木产业和文旅康养是永州双牌着力打造的“一双王牌”。面对缺少产业、技术、人才的现实情况,县委书记张跃斌找到了双牌的老朋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
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富民强县、科教兴林”的重要举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双牌率先实施“林科教工程”。
当时还是一名普通教师的吴义强到双牌县刨花板厂挂职,他利用自己研制的一款薄竹贴面刨花板新产品,在两年时间内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获省优产品称号,年产量扩展一倍到1万立方米,年产值800万元,利税100多万元。
吴义强院士带领团队进行科学研究。
中南林科大的特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道路,逐步扩展至湖南的平江、安化、炎陵、资兴及广西河池、广东始兴、湖北宜昌、江西宜春等20余个林业大县,被中央媒体誉为“科教兴农的创举”,在农林高等教育界形成了“北有河北农大太行山之路,南有中南林林科教工程”的美誉。
与双牌的新一轮合作很快敲定下来。学校派出专家挂职科技副县长、共同成立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分头成立“林科教工程”领导小组,就竹木产业、涉林经济、全域旅游、人才培养等展开具体合作对接。
两年多来,双方实地交流80批次,制定合作项目88项。如今的双牌在林科教工程的支持下,开发竹木新产品19个,5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转化金额达1200余万元,建成竹木产业智能科技园,获评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入驻精深加工企业13家,拥有专利156项,年产值达13.6亿元,成功召开“以竹代塑”国家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入选全国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和”文化旅游节、帐篷露营季、“桐子坳的秋”等文旅品牌活动成为双牌一张亮丽名片。
学校同样的“科教富民”故事在各地接连上演:在河南信阳,与企业合作建成国内目前最大的秸秆人造板生产基地;在广西南宁,助力企业建成首批国家绿色工厂;在常德安乡,全球首条芦苇人造板生产线落地;在湘西保靖,县校共创特色经济林产业示范园;在衡阳南岳,区校共建智慧文旅现代产业;在郴州汝城,“种植锥栗不用愁,又养孩子又盖楼”已成为一句流行语……
立足解决生产问题促进关键领域创新
位于长沙浏阳的湖南聚尔康茶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曾投资2000余万种植油茶,但七八年过去,依然收益不佳。学校油茶育种创新团队帮助其油茶进行高接换冠、良种改造后,油茶产量提高了近4倍。如今,企业不仅“起死回生”,还成为全省“十大油茶高标准示范基地”,带动周边村落发展油茶种植面积超过万亩。
“目前,油茶良种及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推广面积已达300万亩,近3年项目累计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团队负责人袁德义介绍,当前湖南省油茶种植面积2365万亩,茶油年产量32万吨,综合年产值730亿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种质创新团队培育的油茶新品种喜获丰收。
作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油茶为中国特有,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1959年,中南林科大就在全国率先设置特用经济林专业,开展油茶研究,经过几代人的接续攻关,现已在油茶基础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最前沿。培育筛选出适合南方种植的油茶、优质砂梨、板栗、油桐等品种36个。目前,南方地区新建主要经济林产业基地选用的经济林品种中,有80%以上为学校培育,帮助超过100多万人口脱贫,为农民增收数百亿元。
2024年,团队“油茶高产品种创制及花果调控关键技术”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突破,选育的“德油2号”等6个油茶新品种以2700万元的价格成功转化。
金秋十月,油茶进入采收期。在湖南大果油茶研究院有限公司油茶基地,由学校经济林产业装备创新团队研制的两台采收机器正在作业。
技术员操作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李立君教授团队研发的油茶果采收机。
基地负责人卢世魁高兴地说:“效率蛮高,一分钟就可以采收完一棵。这些油茶树已经连续六年是机器采摘的,没有减产,也没伤树,采收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关键是我不用发愁请不到人来摘果”。
自2008年开始,李立君教授带领团队研究了30多种组合方案,先后突破9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全国率先成功实现幅频可变瞬时激振油茶果采摘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创制出自走式油茶果采收机系列产品。
2021年,团队与湖南省农友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6484万元签订成果转化协议,计划2025年量产。
企业出卷、学校答卷,已经成为中南林科大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木竹、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与人造板绿色低碳制造成果在郴州安仁成功转化,低质米制备高纯度麦芽糖浆成果在常德津市成功转化,“一种油茶高接换种的方法”许可给两家公司……
近5年,学校累计派出“科技副县长”“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 和“科技副总”等各类科技服务人才350余人次,为企业和地方培训技术人才超20万人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林生物质复合材料科技创新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立足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走进湖南桃花江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园区,一栋风格别致的三层全竹建筑特别引人注目。来此开展“三下乡”活动的中南林科大博士服务团成员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研发技术的成品,也是全国第一栋、目前最大体量的装配式竹结构建筑。”
服务团指导老师、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新功介绍,学校与企业长期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每年派驻博士、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开展研究工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服务团在南县稻虾米种植基地调研。
“学校突出‘林业、生态’特色,推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全员参与、全程实践、全面提升的‘教、研、产、创’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校校长仇怡说。
在“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进校园”第三场活动现场,“我们的技术已在全国多地光伏电站成功应用,增发电量均超过5%。”该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姚成洋在自信满满地介绍团队研发的“光伏增透自洁涂层”技术。
活动现场还涌现出许多依托该校学科专业特色的项目。“多功能透明木竹材”项目攻克了透明竹材渗透性、兼容性的技术难题,自研产品有望替代玻璃,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高熵光盾”项目利用核心专利技术优势为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提供低成本、长周期保护;“林好”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城市智慧冷链配送服务……
2024年9月19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办学十周年总结大会。
近年来,中南林科大围绕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陶铸班”“院士卓越班”“大国工匠班”和基层林业特岗班等本科教育改革实验班,设立9个科技小院,12个现代产业学院。近5年,学生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1096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先后孵化团队34家。
“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林科教工程’,强化林业科技创新的平台支撑,加大林业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加快突破林业种业创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努力解决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在服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作为。”吴义强说。
数字里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9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业工程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历史性进位,并入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
●农业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2018年以来,新增1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4个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省级党建工作优秀集体16个,先进个人31人次。
●2018年以来,获批全国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全国活力团支部2个、2次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组织单位、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1个。
●2018年以来,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21人次(国家级人才总计57人次,省部级人才194人次)。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联盟)18个。
●2018年以来,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特别表现奖1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1人,湖南青年五四奖章2人、湖南省高校“最美辅导员”1人,湖南省高校最美大学生2人、湖湘最美丝路青年1人。
●2018年以来,新增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林生物质绿色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木竹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新增省部级平台36个。
●2018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10年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湖南光召科技奖2项。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8项。
●2018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414余项,主持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在CNS子刊等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3000余篇。
●南方地区新建经济林选用的苗木中80%以上为我校培育的新品种,带动了100多万人口脱贫。
●建校以来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26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近10年,70%以上的涉林专业毕业生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洪流,4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2万余人,较2018年增长25.7%。毕业生在湘就业率达43.84%;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超95%;学校连续获评“中国年度最佳高校就业优才奖”。在2024年“校友回湘”大会招商引资榜单中,学校协助引资落地项目资金总额达10亿元,在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
编辑:余杏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