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于鉴桐 李芳)当产业升级遇上职业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该校联合中国通信服务湖南公司打造的“湘邮学堂”数字化教培平台,近日宣布向3.0智慧化版本升级。这个集教、学、管、培于一体的综合教培云端服务平台,正通过AI赋能、数据驱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新姿态,为湖南职业教育写下校企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也为本土产业升级输送源源不断的数字工匠。最新运营数据显示,平台累计开展线上培训超10万人次,课程浏览量突破10万,互动点赞量高达80万次。
数字战略催生“云上邮校”
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下,面对5G、光传输、网信安全等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湘通服科技培训分公司“一门两牌、合署办公”,67年办学积淀叠加17年培训市场化经验,让学院敏锐捕捉到“数字教育+产业服务”的巨大空间。2020年,“湘邮学堂”1.0上线,68门自建课程撑起线上教学;2022年,2.0升级为集“教、学、管、培”于一体的综合平台;2025年,3.0版本将植入AI知识图谱、人脸识别、大数据监管等功能,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与“一生一档”的能力画像,为湖南数字经济精准育才。
平台直指传统职业教育痛点:企业培训资源分散导致的工学矛盾、院校教学与产业技术脱节、人才评估缺乏数据支撑等现实困境。目前平台已构建起覆盖通信、金融、保险等9大行业的服务体系,为华为、中兴、三大运营商等百余家企业提供教培支持。其“一门两牌”的独特运营机制——学院与培训公司合署办公,使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湘邮学堂平台功能布局
五步闭环重构学习生态
平台独创的“测学练考评”培养闭环,重塑了职业人才培养路径。在智能测评阶段,基于通信工程师等岗位能力模型开发的测评工具,可为学员生成个性化《学习提升方案》,企业新员工入职即获得定制成长路径。教学环节则通过884门课程(含68门自主开发课程、816门第三方引进课程)支撑混合式学习,其中“双师直播舱”创新模式实现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同屏授课,已完成79场跨企业实景教学。在技能转化环节,人脸识别防作弊系统保障年超百场在线考试的公正性,而通信安全攻防演练等虚拟仿真实训,则通过AI陪练强化技能内化。全过程生成的42项学习档案数据,直接对接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为人才晋升提供决策依据。
员工档案—实现员工能力成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校企共生激活产业反哺
资源共建机制成为平台核心竞争力。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开发的《5G技术及设备》等课程入选工信部精品课,覆盖43个通信岗位的“岗位百科全书”年更新题库超10万道。平台构建的共生体系深度融合学院学科优势与湘通服培训能力,形成教师发展、职业培训、教学管理、在线学习四大功能模块的有机联动。这种深度合作催生了显著的反哺效应:学习数据直接驱动专业设置优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等新专业方向应运而生;企业人才需求实时反馈至课程开发,使湖南电信4万员工的差旅成本下降35%,技能认证效率提升3倍。
三方共赢成果凸显价值
实效验证彰显平台多维价值。对院校而言,依托平台培育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率显著提升,“全国5G通信新时代工匠学院”成功落户校园。企业端收获更为直观,新员工培训周期从1个月压缩至1周,通过线上培训体系年节约差旅经费数百万元。产业辐射层面,平台已承接入驻人社部继续教育平台、中国通信企协5G工匠学院等国家级项目,搭建全国性学习专区,湖南经验正走向全国。其沉淀的百万级试题库、千人级讲师资源库,正通过数字化管道持续反哺通信行业人才生态。
从1.0在线教学工具到3.0智慧教育中枢,“湘邮学堂”的进化轨迹映射出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当教育打破围墙、产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便自然成为驱动升级的引擎。随着AI学情分析、大数据监管等新模块即将上线,这个持续生长的“云上邮校”,正在三湘大地上浇筑坚实的数字人才基座。下一步学院将依托“湘邮学堂”3.0,打造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数字化人才蓄水池,让更多青年在“云端”成长为新时代的通信工匠,为湖南乃至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湘邮力量。
编辑:王轶诺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