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我有幸加入“岳阳市郑玮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成为这个温暖而卓越的团队一员。回顾这两年的时光,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从“默默耕耘”到“共享共进”,工作室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成长之门。
一、破茧成蝶:在共进中突破成长
加入郑玮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前,我在君山区乡村小学的一线讲台上已经坚守了十一个春秋。那些年的教学之路,充满激情与热爱,却也时常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在资源匮乏的乡村学校,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每一次赛课准备、课题研究都像是一场孤独的跋涉,所有的困惑与突破都只能独自消化。
2023年11月,我参加全市“强基工程”小学英语学科研讨活动。为了打磨《Unit3 My friends B Read and Write》这节示范课,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推敲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细节。从情境创设到活动设计,从语言输入到文化渗透,每一处修改都凝聚着我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当我在线上线下数千名教师面前完整呈现这堂课后,郑玮老师那句“你的情境设计真的很有创意”的点评,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孤独前行的教学之路。
在工作室的这两年,我深刻体会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谛。每一次线下教研活动都是一场教育智慧的盛宴,那些看似行云流水的课堂展示背后,是团队成员们无数个日夜的集体智慧结晶。
每当有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准备展示课时,整个团队都会自发组成智囊团。记得在一次跨区域联合教研中,郑玮老师凌晨五点就出发,驱车近百公里赶去指导;邓楠老师放弃周末休息时间陪着年轻教师反复磨课,从教态语言到板书设计,从时间把控到互动策略,事无巨细地反复打磨;陈亮老师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优化,查阅了数十篇国内外文献。这种不计得失、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进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同行。作为参与者,我虽未直接承担主备任务,却在观摩中收获了比个人钻研更宝贵的经验——如何将理论落地、如何兼顾不同学情、如何用团队智慧弥补个人局限。这些“隐形成长”,正是工作室带给我的独特礼物。
二、书香致远:在共读中重构教育认知
工作室的“每期共读”活动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通过深度研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从教走向学》《教学勇气》等专业著作,我们在思想碰撞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陈亮老师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中强调的“理解是持续建构的过程”这一观点,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设计理念。在中外节日对比教学中,我借鉴这一理念,设计了中国“节气文化探究”项目,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物展示、情景剧表演等多元方式,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中探究并深化理解。陈晖老师分享的逆向设计案例给了我极大启发,在《At the Zoo》单元设计中,我严格遵循“明确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规划学习体验”的三阶段模式,特别注重将语言目标与素养目标有机融合。例如,在“动物保护”主题下,不仅设定了描述动物特征的句型目标,更设计了“设计动物保护方案”的表现性任务,通过多元评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的“动物保护英语海报”作品让我惊喜。杨炼老师分享的《教学勇气》的感悟让我深刻反思教学本质——“放下完美面具,用真实自我与学生相遇”。在她的启发下,我开始在课堂中勇敢示弱:一次语法课上,我坦然分享自己学生时代同样被第三人称单数困扰的经历,没想到反而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们更愿意主动提问了。
工作室的读书活动总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教学灵感,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本书都化作改变课堂的力量,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人到团队,每一次分享都在拓展教育的可能性。此外,还有郑玮老师每每带头在群里分享的各类教学资源:从精心整理的绘本电子资源库,到各类培训的干货笔记;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到课堂互动小游戏锦囊……这些来自团队的资源支持,让我们乡村教师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教学理念,让我们的乡村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三、团队赋能:在共享中实现蜕变
工作室为我们搭建了多维度的成长平台,让每位老师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作为受益者,我深深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郑老师鼓励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积极撰写并发表教学故事和教学论文,还带着我们积极申报和研讨课题。在郑老师的引领下,我踏实地参与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变革”课题研究。因为是第一次参与课题,各类环节都不熟悉,埋头苦干的同时,郑玮老师总是耐心解答我的疑问,工作室其他老师们分享的作业设计和理念也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和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课题最终获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优秀课题并获一等奖。正在开展的“小学英语单元主题融合绘本故事阅读教学”课题已持续一年多,期间组织的近二十次跨区教研活动让我获益良多。我尝试自己在课堂中采用“1+X”教学模式,利用工作室的绘本资源,将教材与分级绘本有机结合。通过持续一个学期的尝试和实践,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口语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今年四月,工作室接连在汨罗市和临湘市开展了“乡村英语路,绘本AI探新途”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阅读教学融合AI绘本多元教学模式应用”两场线下教研活动。在临湘的活动中,陈泽湘老师执教的PEP三年级下册《Unit 3 Learning better》示范课给我很大启发。她通过复习和新授,引导学生理解感官和工具如何帮助学习,师生合作融洽,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她巧妙运用AI生成的动态绘本,原本抽象的知识点瞬间化作会 “呼吸” 的故事。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化身故事主角,生动感知五感带来的感受。最后孩子们小组合作自创感官书,清晰呈现了语言知识与认知策略的双重建构过程。我深刻感受到技术赋能教学的魅力。课后陈老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8个维度进行说课,特别分享了针对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的阅读教学融合AI绘本多元教学,更让我对阅读教学有了系统认识,也在心里埋下了AI创新课堂教学的种子。
2024年9月,我带领学校青年教师参加湖南省集体备课大赛。我们克服乡镇学校资源有限的困难,在阅读课上创新性地将AI技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大胆编创文本,设计层层递进的活动,两个月来在工作之余不断尝试和修改,最终我们农村学校代表队荣获湖南省二等奖,成为全市唯一获此奖项的学校。这份成绩凝聚着工作室的智慧结晶,也见证着我们的专业成长。
最让我感动的是工作室对乡村教师的全方位支持。我们持续在平江、汨罗、云溪、华容等县区开展教研活动,鼓励乡村教师听课学习和交流研讨,为乡村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去年,在郑玮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有幸在全市教研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讲座,分享“在坚守与创新中成长—我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之路”。从选题立意到案例打磨,郑老师全程指导,帮助我将十余年的乡村教学经验凝练成可借鉴的实践智慧。站在汨罗市罗江镇中心小学的讲台上,我讲述了自己十二年的教学历程:从最初用彩笔手绘单词卡、用废纸板制作教具,到如今运用数字化技术带学生们“云游”世界;从一个人摸索教学,小小身躯凭借对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和对英语教学的热爱,单枪匹马闯市赛,战省赛。课堂对比照片和视频,让台下教师悄然拭泪,又为我的创新实践热烈鼓掌。记得活动结束后,郑老师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你的成长历程就像一盏温暖的灯,不仅照亮了自己的教育之路,更为更多乡村青年教师指明了方向。”这份珍贵的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岳阳名师”“全国优秀乡村青年教师”这些称号背后,是无数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团队托举的力量。回望这段旅程,我更加确信:教育需要坚守这片希望的土壤,更需要创新这股成长的养分。我们以爱心育苗,用智慧点灯,这不仅是我的成长印记,更是万千乡村教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生动写照。
在名师工作室这个充满活力的集体中,我不仅实现了专业能力的跃升,更找到了教育者的精神家园。从最初的踽踽独行到如今的众行致远,这段蜕变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团队的共创。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愿将这份收获传递给更多乡村教师。未来,我将继续带着工作室传承的教育火种,让更多乡村孩子看见世界的辽阔,也让更多同行者相信——在这片教育的田野上,我们播下的每一粒种子,终将绽放出最灿烂的花朵,点亮乡村教育的璀璨星空。
编辑:余杏 实习 杨欣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