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肖庆雅 王雅嘉 梅婷 摄影 张嘉玲 冉易佳)近期,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仁心织阳愈见花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为期六天的苗族文化专项调研。实践团队聚焦苗族纹样与医药两大文化瑰宝,通过田野调查、场馆研学、成果转化三维模式,解码民族文化基因,探索传统智慧现代转化路径。
7月2日,服务队深入凤凰县山江镇集市与中国山江博物馆,开展苗族服饰纹样系统调研。队员们实地考察缠枝牡丹、太阳纹等20余种纹样的符号谱系,通过与苗绣摊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利军深度访谈,厘清纹样与苗族迁徙史、图腾信仰的关联——蝴蝶纹承载“蝴蝶妈妈”创世神话,龙凤图腾蕴含族群融合记忆。调研发现,传统纹样面临“技艺传习断层、现代转译不足”等挑战,需要构建“纹样符号+文化内涵+产业应用”的传承体系。
7月3日至4日,团队走进苗药非遗馆、杨氏正骨馆,系统梳理苗医药“两纲五基”理论体系与二十四脉诊等特色技法。在苗药非遗馆,数百种道地药材标本展现“以形补形”的用药智慧;在杨氏正骨馆,省级传承人杨医生“X光片辅助诊断+祖传手法复位”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
7月5日,服务队在保靖县集市开展“苗韵文化进万家”活动。纹样展示区通过实物展品与解说牌,解析几何纹、植物纹的生态哲学;苗药互动区以“药材连连看”“健康问答”等形式,普及“治未病”理念,发放科普手册180余份。苗族大娘龙某感慨:“原来衣服上的花纹、山里的草药,都是老祖宗的大学问!”7月6日,团队走进保靖县民族中学,为120余名师生开设“纹样与苗医”研学课。志愿者以解剖学知识解读苗医“三本论”,指导学生研磨药材、设计现代苗纹图案。一高中学生说:“现在才懂,苗绣是史书,苗药是智慧,我们年轻人要接好这根接力棒。”
苗族纹样与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社会实践队的师生将用青春智慧让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助力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吴瑞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