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湖南思政教育基地学习活动”在湖南长沙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与湖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湖南教育电视台承办,以“解码红色基因赋能立德树人”为主题,汇聚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德育专家,通过专题研讨、经验分享与沉浸式红色研学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探索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推动全国中小学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范本。活动由湖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甘文波主持。
立足红色沃土,共话思政育人使命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孙传贵在开幕式致辞中,向远道而来的全国教育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湖南作为“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孕育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留存了200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和27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富矿”。面对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青少年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新形势,孙传贵指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用思政教育固本强基。”他期待通过本次活动,各地教育工作者能充分交流碰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力量。
汲取湖湘经验,探索思政创新路径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志勇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更将这一任务摆在突出战略位置。他特别肯定了湖南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湖南打造的‘我的韶山行’‘我是接班人’等思政品牌,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围绕“解码红色基因赋能立德树人”主题,张志勇对参与活动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学深悟透,把握规律。要深入领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梳理各地在课程创新、实践育人中的成功经验,理解其背后的教育逻辑与时代价值。二是心怀敬畏,淬炼精神。要在韶山、湖南第一师范等红色地标中感悟革命理想,探索红色资源转化为心灵触动的有效路径,让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根植心灵。三是交流互鉴,启迪智慧。要分享本地思政改革成果,探讨本土资源挖掘、新媒体技术应用等实践难题,在思想交锋中探寻提质增效的创新路径。
聚焦价值达成,构建大思政理论框架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班建武教授以《价值性目标达成:大思政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旨归》为题,从理论层面系统解析了大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他指出,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价值性知识传递”,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价值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这一过程面临着价值多元与引领、习得与内化、目的与手段三大难点。
班建武强调,“大思政”的必要性源于三方面:一是社会层面,百年变局下青少年价值观日趋多样,亟需思政教育强化引领;二是教育层面,传统单向灌输模式难以激发深层认同,社会热点与课堂理论脱节削弱实效性;三是学生层面,品德发展具有“无边界性”,需突破课堂局限实现全场景育人。针对如何构建高质量大思政体系,他提出三个维度:其一,价值目标共识化。要凝聚校家社育人共识,以思政课引领德育全局,发挥学生在共识构建中的桥梁作用。其二,价值目标序列化。要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规律,实现价值内容、形式在不同学段的有序衔接,避免简单重复。其三,目的与手段统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符合道德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师需以人格为范,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创新网络育人,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以《让红色资源在大思政课堂“火”起来》为题,分享了网络思政品牌的创新实践。她介绍,该课堂通过“大主题、大师资、大传播”构建大规模网络育人模式,累计吸引21亿人次学习,成为现象级思政品牌。其核心经验可概括为“一个大目标、两个强融合、三个新密码”——“一个大目标”即通过“思想红与流行红相统一”,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两个强融合”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红色资源与网络思政的深度融合,如打造跨学科“主题大课”、数字化“红色大餐”;“三个新密码”则是盘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红色品牌。
郭晓芳认为,网络思政绝非“网络+思政”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像“盐溶于水”般自然渗透。“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以学生视角解读、用电视语言呈现,让每处遗址、每件文物都成为“云端讲台”。该实践的成功,正是湖南作为“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生动写照。
打造研学样板,让思政课“走”起来
湖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杨海遐详细介绍了“我的韶山行”研学品牌的实践经验。该活动自2023年4月以来,已组织75.6万名学生赴韶山,其成功得益于三大举措: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省委主要领导3次实地调研,13个部门协同推进,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机制,2年投入3亿多元,并开通研学专列保障安全高效。二是整体设计课程。构建“1+3+4”体系:1堂思政大课《恰是风华正茂》,3堂展教小课(家国情怀、艰苦奋斗、读书精神),4大主题活动(广场仪式、故居教学、纪念馆体验、主题班会),并开发36堂分学段课程,以“73个补丁的睡衣”等文物为“生动课本”。三是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沉浸式(全息投影、数字展厅)、启发式(互动班会、事迹融入)、拓展式(行前预习、行后规划)教学,引导学生从“触摸历史”到“立志报国”。
杨海遐表示,湖南正推动“我的韶山行”模式全省推广,已形成“从十八洞出发”“我的沙洲行”“我的安江行”等特色研学品牌,让“行走的思政课”遍布三湘。
汇聚基层智慧,共绘育人蓝图
活动中,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聂庭芳、株洲市炎陵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古育平、长沙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宋健平、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刘菲分别分享了思政教育的基层特色实践经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专家对活动内容进行了点评。
据悉,本次活动为期三天,除专题研讨外,还将组织学员赴韶山、湖南第一师范等地开展沉浸式研学,实地感受湖南红色育人的创新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活动将为全国中小学思政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编辑:吴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