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敢想会创”的基因解码——从三个故事看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双创”育人成效

2025-06-10 15:33:29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谭尔豪 曾永强 匡芳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谭尔豪 通讯员 曾永强 匡芳)人工智能、“非遗”文化、环保共享……近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据统计,此次比赛共征集创新成果项目3300余个,参赛学生人数超6000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50%,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得以充分释放。“一直以来,学校把创新创业作为‘一把手’工程高标准落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注入‘敢想会创’的基因。”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崔德明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2023年,学校《现代商贸服务类专业“三阶三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案例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为了满足学生创业的空间场地需求,学校累计投入2000万元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5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涵盖办公区、路演厅等功能区,年均孵化项目10多个,让一大批“敢想会创”的学子脱颖而出。

“敢想会创”的基因是如何在学生未来发展中体现的?让我们从三个毕业生创新创业故事中寻找答案。

故事一: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文峰在制作擂茶.png

文峰在制作擂茶

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河街考察时,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文峰热情地展示了常德擂茶技艺。当习近平总书记问及如何看待全国各地不同的擂茶习俗时,文峰笑着回答:“天下擂茶一家亲,无论是哪里的擂茶,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将茶叶、芝麻、花生放入擂钵中,用擂棍慢慢地研磨,再将研磨好的粉末置于碗中,开水冲泡,满屋生香,这便是擂茶的制作过程。擂茶源于汉,盛于明清,至今仍是常德人待客的首选美食。2009年,擂茶习俗被列入第二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地地道道的常德人,文峰从小便与这项“非遗”技艺结缘。“小时候,每次去爷爷奶奶家都特别高兴,因为能喝上他们泡的擂茶。”文峰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爷爷奶奶制作擂茶时的情景。

2021年,文峰进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影响下,文峰决心推广擂茶文化。因课题研究需要,文峰结识了常德年轻一代的擂茶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谢元。这位“90后”师傅不仅技艺精湛,还擅长运用短视频宣传擂茶,这让文峰眼前一亮:“原来‘老技艺’也能玩出‘新花样’。”

怀揣着传承擂茶文化的梦想,文峰拜师谢元,并开始组建创业团队。在师父的带领下,文峰系统掌握了常德擂茶核心工艺,从茶叶选配、研磨力度到配料配比,他能逐一还原传统制作过程。

团队以常德擂茶为基础,融合全国多地擂茶流派特色,推出“新中式擂茶”系列。成员们通过反复试验,创新开发了芝麻核桃、茉莉花蜜等新口味,并设计了便携盒装、热泡茶包等新形态,打破“擂茶需现做”的局限,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顾客好评。在创业大赛的舞台上,文峰领衔的“守艺人擂茶”“擂王擂茶”项目,获得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文峰也获评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创业之星”、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等一系列荣誉。

文峰的创新不仅限于擂茶产品,他更希望能创新打造擂茶交流平台,将“天下擂茶一家亲·中国擂茶”的理念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擂茶的魅力。

“不同地方的擂茶有不同的韵味,都应该得到保护和发扬。”2023年,针对全国擂茶传承人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各地区技艺、配方、文化缺乏交流导致创新停滞的现状,文峰发起了“擂茶星球”项目,建立全国首个擂茶文化交流平台。他通过实地走访福建、广东、江西等10余个省份的20余位“非遗”传承人,记录客家擂茶、桂林油茶等特色茶饮的制作技法。2024年,文峰成立了湖南擂茶星球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旨在将全国各地的擂茶从业者紧密连接在一起,共同推广擂茶文化。

在各地走访中,让文峰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前往江西省于都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谭新民的交流过程中,谭新民亲切称呼他为“文峰老师”。“被一位长者称为老师,我感到受宠若惊。”文峰坦言。对此,谭新民解释说:“作为一名年轻人,他能坚持不懈传播擂茶文化,很让人佩服。”前辈的鼓励也让文峰更加坚定了致力于擂茶传承与推广的决心。

如今,文峰已成为常德桃花源擂茶协会秘书长,受邀至中南大学、海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开展擂茶文化讲座,并赴国内外多地开展文化交流。“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做好擂茶文化的传播工作,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文峰表示。

故事二:从“三人企业”到“千万营收”的突围之路

苏勇(左)指导员工修改标书.png

苏勇(左)指导员工修改标书

在长沙品瑞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文化墙上,挂着一张有着特殊意义的照片。照片中六人精神饱满,在办公桌前一字排开。“这是公司刚成立时为了企业宣传拍的合影。”公司董事长苏勇告诉记者。照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图中的办公场地是借的,甚至当中的三名员工也是“借”的。“当时公司一共只有三个人,拍宣传照时担心人太少不好看,特意向隔壁公司借了三名员工‘撑场面’。”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苏勇笑言。

苏勇把这张照片挂在文化墙最显眼的位置,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来时路”。2009年,苏勇从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毕业。他当过临时工,也去过工地和工厂。从校园步入职场,苏勇深刻体会到了在社会上打拼的不易。2015年,苏勇在上海接触到招投标行业,并从此在该行业扎根。

招投标行业要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苏勇每天白天上班,晚上查阅资料“恶补”专业知识。在当时,行业内很多人在制作标书时都选择“套模板”——在网上下载一个模板,再填入相关内容。苏勇却对内容严格要求:“只要接到标书任务,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从分析招标文件到准备资质文件,再到方案设计以及后期装订,每一个环节他都精益求精。经过3年打拼,苏勇完成了从“小白”到独当一面的蜕变。

2018年,苏勇带着全部积蓄和一本最满意的标书成品回到长沙,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公司成立之初,苏勇身兼销售、标书制作员、客服数职。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一直坚持严把“内容关”。“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一位客户见我们公司规模小,担心我们不能顺利完成,于是专门安排一名技术员在公司‘守’着我们制作。”苏勇回忆。但几天下来,技术员没有挑出任何“刺”,最后的成品也让客户很是满意。

凭借好口碑,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并搬进了新的办公楼。2020年,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苏勇推进了两大重要举措:一方面针对传统招投标流程效率低、标准化不足的痛点,打造标书模块化制作体系,规范线上服务流程;另一方面开始布局新媒体矩阵,打造行业IP普及招投标知识。

“‘借势’视频平台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契机。”苏勇要求每位员工都能拍短视频,公司开设视频矩阵账号总计80余个,目前他个人的抖音号已发布1800余条视频,收获13.3万粉丝。

视频平台的巨大流量为公司带来了大量客源,再加上产品优势,公司很快成为行业头部企业。如今,长沙品瑞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拓展招投标全链条服务,覆盖项目咨询、标书制作、BIM咨询等领域,服务企业超10 000家,公司员工超160人,年营业额超5000万元。

事业干得风生水起,苏勇从没忘记“授人以渔”。“我是从高职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我知道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不易,高职学生并不差,只是缺少一个展示的平台,我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高质量就业的平台。”2024年,苏勇与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品瑞数智商务服务产业学院”,制定“现代学徒制—职业经理人—事业合伙人”三级培养模式,并投入数十万元建设实训中心,安排专职导师为学生授课。目前,首批培养的24名学员中,已有13名学员顺利入职公司,并成长为业务骨干。

“目前公司还在扩张期,明年计划增加近80个就业岗位,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更多实战型人才。”对于未来,苏勇信心满满。

故事三:让湘菜在创新中“出圈”

喻义(左五)为公司内部培训优秀员工颁奖.png

喻义(左五)为公司内部培训优秀员工颁奖

“商场如战场,我们是在一次次肉搏中‘杀’出一条路来的。”回顾创业历程,喻义如此总结。

2014年,喻义辞去工作,与朋友在岳阳市湘阴县合伙开了一家名为“田趣园”的湘菜餐厅,正式开启创业之旅。第一次创业,餐厅运营较为顺利,但喻义也逐渐意识到湘菜行业同质化竞争的“隐性危机”。于是,喻义转战深圳,在2018年创办深圳市辣可可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并任法定代表人。

创办“辣可可”不久,喻义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重返校园,“回炉重造”。喻义以社招生的身份进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系统性学习餐饮管理。在学校湘菜学院,喻义深入研究了湘菜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并接触了菜品创新、品牌升级、供应链优化、文化传播等专业知识。

“湘菜行业更新换代迅速,要把‘传统企业’当‘科技企业’运营,保持创新,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创业实际,喻义得此感悟。

“‘科技企业’的核心在于产品的革新和对流程的精确把控。”针对年轻客户的用餐需求,“辣可可”首创分部位现炒黄牛肉理念,把吊龙、牛腩、脖仁、匙柄、嫩牛、五花趾6个部位组合成3种独具特色的现炒黄牛肉,将食材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在流程把控上,为了追求菜品极致的“鲜”,“辣可可”要求每天早上8点牛被宰杀后由专人专车将牛肉直运到店,最快两小时现切现炒,保证原材料不回收不隔夜。菜品上桌时,搭配小灶持续加热,让菜品一直保持“一热抵三鲜”的效果。此外,为了保证米饭的口感,“辣可可”在五常市建立专属大米种植基地,从种植到加工实施全流程管控。“菜品必须新鲜、干净,你给客人吃的菜品,同样也能给你自己的父母孩子吃。”喻义时常告诫员工,要把顾客当作家人、朋友对待,把“辣可可”打造成“城市人民生活的陪伴者”。

“牛肉很鲜,很下饭。”“米饭很软糯,服务也很细致。”……顾客的好评背后是企业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据统计,深圳的湘菜馆数量超过7000家,“辣可可”却在激烈竞争中强势脱颖而出。如今,“辣可可”的足迹已遍布全国,在全国范围开设了40家门店,员工超过1000名,年营业额达4亿元,成为很多大型商业体里的“排队王”。喻义也成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学院最年轻的创业导师,他多次返校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希望能帮助更多年轻“创客”,共同助力湘菜产业发展。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职业教育》2025年5月D刊

微信截图_20250610153051.png



编辑:黄佳莉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