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谭连海 欧阳向前)“一张生宣纸、几根水彩笔,就能体验传统非遗的乐趣。”12月5日,在衡阳县三湖镇甘泉完全小学的美术兴趣课上,美术老师周盛盛正在给学生讲授非遗技艺——扎染的历史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制作花手帕的过程中,近距离感受非遗非遗。
学生在美术课上制作花手帕
一折、二染、三变……经过简单的步骤,一张张生宣纸在学生的创意想象下被制作成五颜六色的花手帕。“蓝蓝的天空很美丽,像一幅画一样,所以我把它创作了下来。”学生王梓晴高兴地展示着以天空为设计灵感创作的花手帕。
在甘泉完小,学校引进专业老师,将美术课程与传统的非遗技艺相融合,并结合农村小学的教学特点,开设创意树叶贴画、扎染等美术校本课程,让乡村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
非遗“小小讲解员”正在讲解九市稻草龙的历史
衡阳县历史悠久,现有县级非遗项目55个,市级非遗项目13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为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该县以“非遗技艺+学校教育”的方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把非遗项目融入课后服务课程,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文化场馆,让他们了解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
在界牌镇银瓷完小,学生在上陶艺兴趣课
今年11月底,衡阳县组织开展“蒸阳遗艺——非遗进校园”活动,界牌釉下五彩瓷、衡州花鼓戏、衡阳煸粑等12个省、市、县非遗项目走进杨柳学校,学生们化身非遗“小小讲解员”,为老师和同学们讲述非遗项目的历史和特色。
衡阳县还充分挖掘利用非遗非遗地制宜开设特色课程。台源镇瑞基小学成立“九市稻草龙”课外兴趣小组,由省级非遗传承人联合村里和学校成立九市稻草龙传习所,让学生了解稻草龙的编制方法和舞龙技艺。界牌镇银瓷完小将省级非遗项目——界牌釉下五彩瓷引入校园,打造陶艺体验中心,组建陶艺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编辑:吴瑞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