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湖南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教育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湘力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推出“教育强国看湖南·市州行/高校行”专题策划,巡礼式宣传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格局性变化和跨越式成就。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张旸怡雪 记者 曹鑫宇
株洲,一座被誉为“中国动力谷”的工业名城。这里,不仅是火车头轰鸣的故乡,更是教育梦想照进现实的热土。据统计,株洲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逾1700所,滋养着超百万颗求知若渴的心灵,他们共同期待着在这片教育沃土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近年来,株洲市以前瞻性的视野和非凡的勇气,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市的号角。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案例作为唯一市级经验入选全省典型案例到打造全国首个地市级“教师教育网络学校”;从承办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总结展演活动到被确立为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入选国家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共同体建设城市;从课后服务工作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典型案例到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教师职称评定、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等多项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推介。株洲,正以一股强劲的动力,紧扣“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目标,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与质量的飞跃提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以党政重教助推教育起势上扬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株洲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实际行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我们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让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市教育系统正大力创建党建品牌,推进家长学校建设,构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三年来,全市100%学校、100%城市社区和87.97%农村社区建立了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服务站点。联合市妇联每周举办一期“共童成长”父母课堂。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1.5万场次,受益人群达150余万人次。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经验在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上被推介。市教育局“家校共建育桃李”案例获评“株洲市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案例”。持续实施好党建+班主任“春风化雨”创建行动重点项目,开展“百校联百区、千名党员示范课、万名党员进万家”活动,各学校党员教师深入社区、家庭,组织活动1200余场,走访家庭20万余户,在全市开展“千名党员示范课”评选活动,突出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市幼儿园党委、市四中党委、市一中红烛党支部等3个基层党组织受到省、市级表扬,市二中等5所学校入选全省中小学基层党建示范点。组建教育系统书记宣讲团和思政教师宣讲团,积极创新“大思政课”工作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教育各环节全过程。印发《株洲市“清廉学校”建设标准》,使清廉教育渗透到课堂内外,形成清朗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提升廉洁教育实效。
截至目前,株洲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已实现全覆盖、全面有序运行。
以优质资源回应群众所急所盼
书香浓郁的图书馆、平整宽阔的运动场、靓丽簇新的教学楼……走进新修的长郡云龙实验学校,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黄土。而如今的长郡云龙实验学校已被列为长株潭一体化重点项目学校,用地面积约203亩,总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0亿元,这只是株洲建设高品质学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株洲市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持续发力,着力优化教育布局,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保障教育公平。从株洲雅礼实验学校、长沙市一中株洲实验学校等名校集团引进,再到二中附二小、株洲市二中莲花中学、株洲景炎学校等本土名校崛起……一所所现代化学校在株洲惊艳亮相,不但在中心城区分布,还在西部、东部、北部生根开花。通过“名校+新校”“名校+老校”等方式,新建投入使用公办中小学24所,共计新增学位6万多个。改造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51所,优化提质乡村小规模学校66所,4所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楚怡”行动项目建设等已陆续投入使用,区域教育质量更加均衡、更加优质。
深化融合教育改革,建设了服务全市、面向全省全国的特殊资源中心,株洲市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工作和医教结合经验在全省推广,努力扩充特教学位,保障了特殊儿童群体受教育权利。
同时,教育投入做到“两个只增不减”,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为教育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2019年以来,株洲市教育经费总投入461.35亿元,年均增长率超10%。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94.7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7.37%。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从小学650元、初中850元提标到小学720元、初中940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提标到小学每生每年1250元、初中每生每年1500元。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补助标准由每平方米800元提标到1100元。
以各美其美赋能学校多样发展
“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高中教育新目标、新要求,更是培养人才的现实需要。如何满足学生发展过程中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新需求?株洲积极探索,精心布局,以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给出响亮回答。
株洲不断深化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和特色建设,打造具有品牌力的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如株洲市第八中学以“梦航文化”引领学校优质特色发展,株洲市第十八中学探索以美育课程引领“课程美育”的圆锥互套课程原理,株洲市第四中学的“春之声”文艺展演、株洲市第三中学的“星火”合唱比赛等艺术品牌已然成为株洲市一张亮丽的名片。特色课程建设还辐射到义务教育阶段,天元区建宁实验中学连续举办了六届的“建宁之夜”艺术盛宴、荷塘区星光小学坚持十多年的“水墨星光”校园文化、石峰区长郡云龙实验学校构建“沐德”课程体系、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小学部的“枫溪童画展”……各校独特的办学文化和“一校一特色”创建成果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广阔的舞台。
株洲市与省教育厅联合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累计投资220多亿元,建成院校9所,拥有在校生超过11万人的职教科技城。3所高职入选国家“双高计划”、5所中职入选国家示范学校。坚持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不断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全市共开设专业247个,形成了对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十大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优势产业的全覆盖。组建11个职教集团,建成5个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8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成立91个“双师”工作室、3个院士工作站。目前,对接株洲“3+3+2”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建设株洲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北斗规模应用、新材料等4个产教融合联盟和打造产学研高端发展的科教融汇中心、建好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等“两个中心”,全面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株洲市已成为中南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和新时代“湖湘工匠”的摇篮。
以务实举措锻造一流师资队伍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年,株洲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名师名校长(简称‘双名’)培养计划”,相继出台《株洲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等系列文件,构建了“1+X+5+N”多维培训格局,即每位名师名校长配备1-2名特聘指导专家,带领5名优秀教育后备人才,并辐射带动10至15名一般成员,形成了多梯队人才融合培养的崭新模式。确定了102名市级“双名”培养对象和510名市级优秀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对象,并组建了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吸引了1300名工作室成员的积极参与。这一庞大的队伍,成为株洲教育人才队伍的“生力军”,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双名”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株洲一方面注重专业课程的系统设计和分类培训。依托知名高校和全国优质资源,以“价值引领、成果导向、培用结合”为原则,精心设计启航、引航、领航的“三航”培养体系和立标、立行、立业的“三立”培养工程。近两年来,组织到高水平大学集中培训6批648人次,名校跟岗实践100多人次,工作室集中研修900余批次,催生孵化了一批引领株洲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和名师名校长。株洲102个“双名”工作室建设各具特色、广受好评。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合管理机制,对培养对象进行动态指导,并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研修跟岗、发表专著和课题项目,激发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今,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株洲大地茁壮成长。
展望未来,株洲也将继续努力前行,将“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的宏伟愿景深深嵌入教育改革与实践之中,在动力之都的广阔舞台上,书写教育现代化的华美篇章。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