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杂谈 > 详情

关于“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再思考

2024-10-15 16:35:05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曾礼贵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一句非常流行和吸粉的宣传标语。在那个物质贫乏、生活艰苦的年代,它曾让无数立志报国、敢于担当作为的地方官员为发展当地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孜孜以求,殚精竭虑。全国呈现出全党重教、全民兴教的喜人局面。为加快我国科教兴国的步伐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舞作用。很多乡镇领导把改善办学条件,拆除低矮破旧的校舍、杜绝校园危房、新建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作为自己津津乐道的政绩和民心工程。各地学校硬件建设成果辉煌,为国家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将持续不断的再创佳绩。

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物质财富呈几何级数列增长。如今“再苦不能苦孩子”这种物质层面的引发担忧的条件和土壤其实已经随之消失殆尽了。可是,现在却有很多家长由于对“再苦不能苦孩子”缺乏时代背景方面的了解,片面地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丰厚支持,却放松了精神方面的滋养和磨练,使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尽情享受现代丰富的物质生活,从来不知苦为何味。这既是一种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表现,同时又暗含隐忧,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存在种种不确定性,我们应当时时刻刻敲响警钟,居安思危。

首先,如果继续坚持甚至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让他们接受苦的磨砺,得到苦的熏陶,亲尝苦的滋味,他们就会忘记中国的苦难历史,忘记先辈的苦难生活,忘记过去的痛苦迷茫,成为只知道享乐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丧失理想信念,毫无忧患意识,最终成为软弱无能之辈。纵观当今的“娱乐至死”现象,极少数青少年厌学逃学现象,(虽为个别案例,但亦不容忽视,以免辐射蔓延。)啃老现象,“不婚无子”现象,养宠物不养爷娘现象……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其次,如果继续坚持甚至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就会让中华民族失去战斗力。蜜罐里泡出来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圈养的狮子和老虎是很难在自然界很好地生存下去的。人也是这样。如果不让孩子们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从小就接受吃苦教育,培养吃苦意识,锻炼吃苦能力,那他们长大之后就很难适应各种竞争和不利环境,很难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比如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战争、突发性瘟疫等等。(例如2003年的非典,2019年冬天爆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如果缺乏应战能力,那就只能被动(中招)挨打。

再次,如果继续坚持甚至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就会让思政教育失去充足理由和强大动力。如今有些学生因为吃不得半点苦,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得过且过,意志上软弱无能,情感上自私冷漠,行动上慵懒散漫,并且不服从家长和老师管理和教育。追溯其根源,“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娇生惯养的孩子,十有八九是会出这样问题那样问题的!所以,现在很多有识之士提倡“富家孩子要穷养”。湖南电视台应运而生推出“变形记”这一档节目,收视率天高。

第四,如果继续坚持甚至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就会出现更多的心理脆弱者,增加心理疾患的发生率,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诸多麻烦和损失。有少数孩子因为缺乏吃苦意识,抗挫折能力太弱,稍微受一点点挫折就心灰意冷,失去心理平衡,一蹶不振。比如一次考试失利,就把书本撕得粉碎;不能考上大学就自伤自残甚至轻生;无法承受竞争压力而遁入空门;失恋就投河……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种观念在物质财富十分丰富、人们衣食无忧、整体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今天,我们必须对它重新审视,深入思考,辩证分析,洞察其深层次的危害,毫不犹豫地予以摒弃。

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组织和学生本人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坚决摒弃“再苦不能苦孩子”这种已经不合时宜的观念,更加注重精神修养,才能更好的修炼心态, 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忧后乐。

我们必须对孩子们从小进行“吃苦”的思想教育,培养孩子们吃苦耐挫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对艰苦环境和不利条件的适应能力。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经历“吃苦”的现实生活,增长他们面对苦难的勇气,提升他们战胜苦难的能力,培养他们苦中求乐的豁达心态。“苦瓜不招虫噬”,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启迪;“痛苦出诗人”,是文学艺术给予我们的教化;“苦尽甘来”,是禅意慧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贤文》里的名句;“吃最大的苦,自然得最大的乐。”是先贤梁启超的慨叹;“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瓜。”是古罗马作家大加的至理名言。我们应当在今天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中,主动创设情境,带领孩子们投身实践,让他们亲自品尝“吃苦”的滋味。

曾礼贵,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业余作家,资深摄影师。邵阳市楹联学会名誉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