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让“湖湘工匠”竞相奔涌 ——看湖南职业教育如何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4-05-21 08:06:11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陈文静 黄佳莉

中部东风劲,崛起正当时。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从时间节点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就中部地区崛起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持召开座谈会。时隔五年,从“江西南昌”到“湖南长沙”,主题虽不变,但内涵更加丰富,布局更加深远,彰显着党中央加快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心。

从发展速度看,“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8.6%,增速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之首,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其中,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大省,2023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九,撑起了中部地区发展的“脊梁”。

从人才版图看,作为“制造业大省”,湖南培育了3个万亿级产业、16个千亿级产业,拥有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浙江并列全国第三。而数据表明,湖南职业院校近三年累计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40万人。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的嘱托,全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展现职教担当——

这里,服务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有作为:聚焦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联合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共育、基地共建、技术共享,各项办学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让“湖湘工匠”竞相奔涌;

这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有力量:针对广大农村的“人才荒漠”“靠天吃饭”“精神荒原”等现实问题,重点建设180个左右涉农专业点,助力打造立得住的产业,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让“山乡巨变”照进现实;

这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有特色:深度衔接“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硬联通”、教学标准“软联通”、人民群众“心联通”为方向,迈开从“同船出海”、“造船出海”到“搭桥跨海”的步伐,让“湖南故事”走向世界。

让“湖湘工匠”竞相奔涌

——看湖南职业教育如何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从职校生到工程师,24岁的申文杰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不到3年,就参与、主导所在公司重大项目近20个;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从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走出的“小砌匠”缪志豪,24岁便获得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日前公布的第二届“湖湘工匠”名单中,一批“湖湘工匠”新生代引起了广泛关注。

先进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湖湘工匠”的担当作为,更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硬核支撑。多名企业家在采访中反映,“来湖南投资落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里优质的技能人才资源”。

1.jpg

从过去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到全力推动“人才跟着产业走”,并逐步迈向“产业跟着人才走”的新趋势——当前,湖南职业教育正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国之大者”,让“湖湘工匠”竞相奔涌。

精准匹配——

发展“转型”,办学“转向”

进入新时代,湖南朝着“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目标,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加快转型。与之相对的,是巨大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

一个例子可见一斑:2021年3月,蓝思科技(湘潭园区)在当地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却因为缺工而投产“告急”。得知这个消息后,同在湘潭的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输送近240名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为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人才培养同样不能“掉队”。为此,湖南坚持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不仅先后发布《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还连续三年在全省重点民生实事、重点监测民生项目中安排职业教育项目。2021年、2023年,湖南两次与教育部联合发文,开展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部省协同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因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湖南四年内两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发展‘转型’,办学‘转向’。”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说,2024年度湖南高职院校一共新增182个专业点、撤销70个专业点,其中新增专业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领域。同时,对全省布点超过30个的高职专业不予备案,未增加新专业点,从而更好地统筹优质教学资源配置。

2.jpg

当前,湖南正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紧扣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完善专业设置论证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职教发展与区域功能匹配,院校布局与产业园区匹配,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匹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指挥棒”,湖南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思考,如何让专业建设深度融入企业、服务产业——

作为服务湖南先进制造业的“排头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7个“工”字号特色专业群,40个专业可就业岗位范围覆盖全省工业新兴产业链80%以上。目前,学校毕业生80%以上就职于制造业知名企业。

而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瞄准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建设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3个省级“双高”专业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推动专业向‘智能+’转型升级。”学校党委书记伍光强告诉记者。

北斗产业是前沿高端产业,是湖南经济新的增长极。距离株洲北斗产业园10分钟车程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敏锐地抓住发展需求,立足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专业优势,牵头成立株洲北斗规模应用行业产教融合联盟。目前,校企合作研发的“北斗+机场”产品,已经在承德普宁机场、包头东河机场等11个国内机场得到应用。

大规模的“排兵布阵”,让发展全局“满盘生辉”。为了加快形成集群优势,湖南将一大批职业院校相继“搬进”园区,营造良好的发展“气候”。截至目前,湖南已支持6个城市在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园区,引导各地在省级以上园区布局职业院校212所,在校生超过90万人。依托湖南各级产业园区,全省职业院校与省内所有市(州)和70%以上的县(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湖南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在各个市(州)的“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常德出台政策规定,新引进的来常德市企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每年应到职业院校兼职工作不少于1个月;对按规定组织开展有职业院校参与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按每人不少于6000元、8000元的标准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另外,在“常德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市级荣誉评选中,优先评选有职业教育从教经验者。

“就是要杜绝教学与行业‘两张皮’,推动职业教育围绕高新区及周边先进制造领域,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为地方园区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产业园区的管理者,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曾君深知,职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是有力的人才支撑。

3.jpg

“制造名城”株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样不遗余力。当前,株洲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提质升级五年行动计划,将园区规划范围拓展至20平方千米,与周边的北斗产业园、轨道产业园、金山工业园等相关产业园区统一规划,实现教育园区与产业园区空间贯通。在已经投入220多亿元的基础上,计划再投入75亿元,着力建设集职教城、科创城、宜居城、旅游城于一体的“四城合一”的职业教育高地,为打造长株潭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提供支撑。

“通过推进要素支持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空间聚合,实现产教城一体化发展。”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工商联(市总商会)主席(会长)杨胜跃表示。

学校与企业精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当前,湖南职业院校围绕本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等重大产业集群设置相关专业点983个,占比30.6%;在校生24.17万人,占比32.1%。

共育共享——

产业“向新”,人才“上新”

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镶嵌在山水之间的绿色化工……在今天的湖南,蒸汽的烟雾早已远远飘散,机器和人一样拥有“眼睛”和“大脑”。

在制造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制造业人才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今天的产业紧缺的不仅仅是一线工人,更是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总书记此次的湖南之行,专门考察了一家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今年,公司新推出钠电池材料产品体系,目标是使其在储能领域成为锂电池的替代选项。而在公司电池材料研究院分析技术中心,就有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吴青钦在此工作。因为仪器操作能力扎实,吴青钦不到三年便晋升为高级分析员。

“学校积极与龙头企业共建共享,培养了一大批像吴青钦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据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超介绍,近年来,学校锚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湖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面向新能源领域的现场工程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jpg

这样的故事,正在湖南各地上演。校企合作从“一厢情愿”逐渐转变为“两情相悦”——企业全程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开展以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为代表的定制化培养,成为湖南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一致选择。

当前,湖南高职院校订单(定向)班达2260个,学生达9.2万人。校企共建产业学院217个,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455家;成立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6个,建有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18个,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5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这种培养模式完美契合了我们的用工需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晓虹表示,中联重科正全力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需要将最新的生产技术输入课堂,以解决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实现人才“提前塑造”。为此,公司近年来与湖南多所职业院校开展了订单式培养。在校期间,“中联班”学生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在完成基础公共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了解中联重科的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中联重科现有员工中,超过40%来自职业院校。“如今公司和职业院校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招工招生一体,入企入校同时,企业学校融合,师傅导师双制。”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党总支书记陈鉴说,他所在的制造中心是全世界生产制造轨道交通电传动及控制系统生产能力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而智能化的生产线意味着电气设备装调人才素养的大幅提升。自2019年开始,公司就和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国际电气人才培训中心,采用“产学研创一体、双主体联合培养、工学结合互用”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完成3期新型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培养了85名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人才。

如果说定制培养是校企合作育人的“1.0版本”,那么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就是当前校企致力于打造的合作育人“2.0版本”。

学生头戴安全帽,在近5千米长的真实轨道线上进行标准流程作业……这个场景并不是在某条铁路,而是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这个基地是学校联合国铁集团、中国中车下属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在校内打造的轨道交通国际共享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产权各自所有,不仅把课堂直接“搬”到了轨道上,也让企业拥有了“毕业即可上岗”的准员工。

5.jpg

镜头来到位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一集团18号“灯塔工厂”,在这里,工程师正在指导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操作机器。与此同时,学校里也有一个对标灯塔工厂建立起来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作为国内首个工业机器人产学研基地,这个基地引入可视化大屏、灯塔实景、智能看板和设备驾驶舱,并采用与灯塔工厂生产作业同型号的工业级机器人作为实训设备,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上手真实岗位的作业任务。目前,学校已经培育2000余名新型产业工人,服务于8座灯塔工厂的建设运营。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则是从2021年开始,就与“独角兽”企业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建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编教材,共同探索现场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自2022年起,湖南还创新实施“湖湘工匠燎原计划”,对湖南省在世界技能大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获奖选手和湖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的获奖选手,按有关规定免试进入高职或本科院校学习,并按专业单独编班,培养先进制造业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和现场工程师。同时,遴选湖南农业大学等11所本科、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进行“楚怡工匠计划”试点,采取“4+0”或“2+2”模式联合开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毕业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李思晨,如今已通过“湖湘工匠燎原计划”升入湖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工匠20班就读。“希望学好技能后,重新回到职业院校,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而努力。”面对未来,李思晨充满信心。

双向赋能——

企业“出卷”,学校“答卷”

2022年,广东微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届毕业生杨述义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湘创业,在长沙成立制造工厂。

吸引杨述义的不仅是对母校的感情,还有对湖南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的看好,“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能够有机融合”。目前,杨述义的公司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拥有10余项发明专利。

杨述义是湖南职业院校近年来众多回湘投资创业的校友之一。伴随“产业跟着人才走”的新趋势,职业院校不再是单一地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而是走上了人才支持、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相结合的路子,校企之间得以“双向赋能”。

“以前只知道怎么操作,不知道原理;现在不仅会操作、懂原理,还学到了很多新技能。”在近日举行的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中,国营芜湖机械厂开发硬件工程师刘亚星等4家企业的技术骨干走进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为期15天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刘亚星具备了独立完成智能制造产线运行与维护的能力。

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回炉深造”,这样的事情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并不罕见。近年来,学校系统分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对岗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企业职工的实际需求,为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国航发中传机械有限公司、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开展了更具个性化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年均超过20万人日。

6.jpg

除了以服务员工成长“强链”,湖南还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先进制造业“补链”。

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不仅是一颗映照着碧水蓝天的“生态明珠”,也是湖南现代石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建有全球规模最大、年产100万吨的“岳阳特色尼龙城”。聚焦岳阳“油头化身新材料尾”全产业链,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专门选派17名教师作为科技特派专家,先后入驻岳阳长炼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岳阳恒阳化工储运有限公司等企业,助力解决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

“湖南制造”远销国内外,必须依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此,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分别创建了全国路桥工程智能检测监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监测创新平台。校企共同开发的“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已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布设监测点位8000个,对结构物的形变、位移及时进行安全预警。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牵头学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更是紧密对接株洲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与中国中车集团共建院士、科学家工作室4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23个,同时为轨道交通制造中小微企业累计提供“四技”服务200项,获得国家专利220项。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雨刮器,也会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学院院长段树华认为,中小微配套企业对关键部件的生产、研发工作,关乎制造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为这些企业做好技术支持意义重大。

学校周边的不少企业里,流传着“五块钱救活一条生产线”的故事:一天夜里,一家电热厂生产线上的带锯机出现故障。如果送到厂家维修,加上来回的时间,起码要停工一个多月。情急之下,主管给段树华打来了求助电话。段树华二话没说,立刻赶往车间。经过逐一排查,最终发现是电源模块存在设计缺陷,运行时容易短路。“这个好办,去市场买一个五块钱的芯片换上。”段树华指导员工装上芯片,故障迎刃而解。

当前,湖南鼓励职业院校联合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平台482个,其中省级技术创新平台23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个。2023年,全省职业院校共获发明专利授权996个,攻克关键技术难题1543个,研发重要新产品1466个,为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了强化“链”与“链”之间的联动,构建覆盖范围更广、联系更为紧密的产教融合平台,湖南还依托职业教育“楚怡”行动计划,在全省培育建设了80个“楚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0个“楚怡”职教集团(联盟),基本覆盖全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湖南全面推进市县先进制造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由优质公办高职院校牵头,打造14个市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企业“出卷”,学校“答卷”,市场“阅卷”。随着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双向奔赴,新动能、新活力、新机遇正在湖南加速涌流,推动先进制造业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4月C版)

编辑:张叶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