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首页 > 头条 > 详情

体教融合的“湘西路径”

2024-04-02 08:58:56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杨三喜 阳锡叶 李薇薇 向鹏

图片

吉首市民族中学学生在跳竹竿。余欣泽 摄

中国教育报记者杨三喜 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 阳锡叶 李薇薇 通讯员 向鹏

“2金1银!”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湘西州体校培养输送运动员张亮、龙金宝不负众望,帮助中国队摘得首枚亚运会攀岩项目金牌。龙金宝拿到了中国攀岩队首张巴黎奥运会攀岩项目入场券。

作为曾经的“老少边穷”地区,人口仅占湖南省的4.3%,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体育综合实力在湖南却位居前列,输送培养了3名奥运冠军,累计获得奥运金牌4枚、国际赛事金牌71枚、全国赛事金牌168枚,多项体育项目破(超)全国纪录、世界纪录,且实现了全运会金牌县市全覆盖。

强大的体育实力,为湘西州的体育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青少年普遍体育运动量不达标、体质指标下滑的当下,近年来,湘西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为抓手,探索走出“机构一体化、体校集中办、师资三互派、资源六进校、赛事成体系”的体教融合“湘西路径”,实现了“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的体教融合生态。

目前,湘西州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成长实现量质齐升,在各级体育赛事中不断实现历史突破,学校体育蓬勃开展,2023年,全州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8%,近视率下降0.89%肥胖率相比2020年下降8%。

自上而下的体教变革

竞技体育一直是湘西州的响亮名片,但光鲜的成绩背后,也曾潜伏着危机。“部分项目报名人数严重不足,某些项目组别出现了空人、空项、空级别的现象,某些项目的运动员梯队建设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10年前的相关报告,一再对优秀运动员后继乏人的问题进行预警。

“过去,学校每年初三毕业大概近80人,能向上输送大约20个,顺利升学到普通高中就读的有28个,还有近40%的孩子‘无处可去’,为了升学,只能放弃体育专业,或者提早进入社会。”每年中考“升学季”,就成为湘西州体校的人才流失季。回忆那一段办学囧境,时任湘西州体校校长、现任湘西州教体局副局长向竹青现在仍感痛心。

“体育局只有与教育局合并,才能确保竞技后备人才选拔后继有人,才能延续湘西竞技体育的辉煌。”2015年,湘西州启动机构改革,在体育局究竟是与文化局还是教育局合并的问题上,时任州教育局局长包太洋、时任州体育局局长麻建峰意见一致、一拍即合。

当年,湘西州委、州政府在湖南省率先将州教育局、体育局合并成州教体局,各县市也均实现了教育局与体育局的机构合并。

但机构合并了,不等于工作融合了,几年下来,体教融合的初衷实现得并不理想。

“融了,但又没有完全融。”是田勇2020年任州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的第一感受。“机构合并之后,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教育局还是教育局、体育局还是体育局,各管一块,工作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在开展,心没有完全在一起。”

田勇到任后的第6天,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对文件的学习,让田勇深刻体会到,体教融合不是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职责的简单整合,而是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育人方式、转型发展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

如何在合二为一的基础上,创造出“1+1大于2”的效果,湘西州再一次自上而下,进一步推出了深化体教融合的系列举措。

制度统筹上,《湘西自治州“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深化体教融合加快建设体育强州的意见》等管大局、管长远的文件相继出台,体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大大提高了体教融合统筹规划、系统谋划、高效推进的力度。

科室调整上,将体卫艺科(股)划入竞训科(股),实现青少年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无缝对接,将体科所职能并入教科院(所),配齐配强体育教研员……在教体局内部,机构一体化、职能整合一站式改革大刀阔斧地推进。

人员调整方面,主管教育的副局长和分管体育的副局长分工对调,体育科室长与教育科室长岗位互换。让专教育的领导爱体育,懂教育的科长研究体育,体育教育由“各管一块”融为了“教体一家”。

“分管体育的领导能管好教育吗,分管教育的领导能管好体育吗?”改革之初,该方案遇到了不少怀疑,但田勇经过充分论证后认为,“假设我们的分管领导和科室长不融合,永远是两张皮融不进去,我们的工作无法推动,形成不了合力,资源也整合不起来。”

“事实证明,一旦管理人员跳出原本为自己设定的框架,就能达到‘合二为一’,乃至出现‘1+1>2’的效果”,湘西州教体局人事科科长鲁帮明深有感触。

竞训科科长李密是机构一体化改革的“局中人”,也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

改革前,李密是州教体局体卫艺科科长,更早之前在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担任分管学校体卫艺工作的副校长。中学时代,她还有过参与短跑训练的经历。因为熟悉体育工作,在这轮改革中,李密被安排担任竞训科任科长。丰富的经历,让李密在换岗之后,很快就适应工作,把竞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从2021年开始,湘西州开始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体育单项锦标赛,以加强竞赛后备人才的选拔。过去,竞训科和体卫艺科分别主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竞赛进入学校面临阻碍,学校参加竞技赛事的积极性不高。随着职能的整合,这一壁垒被打破。

湘西州组织选拔赛选上的运动员参加2021年湖南省青少年锦标赛,共斩获95块金牌,取得了历届最好成绩。2022年,湖南省第十四届省运会上,湘西州实现了赛会金牌数、总金牌数、总分数的三个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参加省运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成绩的取得就在于搭建了一条州、县、校三级衔接顺畅的体育人才输送‘绿色通道’,扩大了体育苗子的选拔范围,一批批有运动天赋的中小学生在各类赛事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优秀体育苗子的精准选拔、推荐。”李密说。

近两年,湘西州进一步完善了州、县、校三级青少年赛事体系,构建了分学段、分项目、跨区域的赛事平台,对赛事进行统筹管理、统一举办,实现了赛事的融合。

2022年,全州举办体育赛事活动1300余场次,今年举办的湘西州第十八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参赛人数达3100余人,为历届最多,国家滑雪登山队等专业队现场“相中”11名学生运动员……

“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不仅发挥了以赛促练,以赛促训的作用,也实现了后备人才精准选拔,带动了学校体育的提高和学生体质的提升,扭转了学校体育重普及轻提高的现象,成为吸引学生、激励学生、成就学生的舞台。”田勇说。

目前,湘西州形成了“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的教体融合生态架构,构筑了“州有龙头、县有领头、校有拳头”的融合格局。

“思想也真正统一了起来。大家认识到‘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体育和教育同等重要,要把体育教育事业做好,谁都离不开,必须紧紧抱成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田勇说。

双向奔赴的资源融合

砂子坳小学坐落于吉首市老城区,校园面积只有6.8亩地,学校仅有一个篮球场、排球场和两个乒乓球台。之前,虽然与湘西州体校只有一墙之隔,但受限于管理体制等原因,不能与州体校共享运动场所,孩子运动受限,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运动。

2020年9月,在湘西州教体局协调下,州体校篮球馆、乒乓球馆、田径场等与砂子坳小学共享,砂子坳小学专门开启了“后门”,孩子们在课后时间,只要穿过“阳光体育通道”,就能尽情地到州体校的专业场馆运动了。

“现在,我们保证学生至少每天运动一个小时。”砂子坳小学校长刘巧霞高兴地说,体教融合对学校帮助很大,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认识了许多新的体育项目,而且耳濡目染,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体育种子,形成终身运动理念。

砂子坳小学是一个缩影。体教融合后,湘西州教体局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定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实行场馆资源统一调配、资源共享、赛事共办,体育和教育所属场馆等资产化零为整,实现了资产的增面扩容,有效提高了体育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目前,湘西州已全面整合州内大中型体育场馆271个、室外专项体育场1928个,均向青少年免费开放。

不仅是场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师资融合壁垒同样被打破,激发了湘西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池春水,真正融出了“1+1>2”的效益。

“湘西地处偏远,各地各校虽然开齐开足了体育课程,但是专业体育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很多体育课上成了‘放羊课’‘休闲课’。”湘西州教体局副局长王耀宗告诉记者,据统计,目前,专业的体育教师只占到体育教师的40%左右,不仅许多专业运动项目开展不了,很多的常规运动项目也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水平不高。

州教体局推出“三互派”“六进校”等融合措施后,在很大程度上补齐了体育师资短板,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所谓“三互派”,也就是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学校、单项基地三方之间师资“三互派”。近年来,仅在州级层面,湘西州体校就选派了23名优秀教练员到州直中小学校,开展培训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组建学校体育队、组织学校体育赛事活动、挖掘体育苗子等工作,实现了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共用。

吉首市一小就是个典型。近年来,该校攀岩运动项目从零起步,名气越来越大,参加的孩子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十几人,到现在已经有200多人,还为国家队输送了龙华等优秀运动员。校长梁茜告诉记者,学校攀岩运动项目能取得好成绩,正是因为有市体校专业教练的培训与指导。“没有体教融合,攀岩运动根本开展不了。”

整整两年时间,吉首市体校攀岩教练梁磊每天都要来到吉首一小,带着体育教师石兴东等几个徒弟,为学生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完成训练目标。“我原来没有学习过攀岩项目,在梁磊教练指导下,我逐渐变得专业。”毕业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田径体育运动专业的石兴东高兴地说,这两年,学校攀岩运动屡获大奖,仅在2023年湖南省攀岩锦标赛中,该校学生就获得了5枚金牌。

如今,攀岩运动已在吉首市开枝散叶,覆盖了全市9所小学、4所初中、1所高中,成为吉首市拳头项目。

“六进校”,也就是广泛开展奥运冠军、金牌教练、名运动员、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六进校园”活动。州教体局鼓励中小学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办学,试点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工作,支持社会力量为学校开展训练、竞赛和培训等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探索建立“学校+俱乐部(协会)”的合作办学模式。

“学生非常喜欢,刚开始只有二十几人,后来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就把跆拳道项目放入大课间,还进入课堂,举行了班级联赛。”龙山县思源实验学校就是在“学校+俱乐部(协会)”的模式下,把跆拳道项目搞得风生水起的。该校校长石绍明告诉记者,学校与校外俱乐部合作,外聘了6个教练,在这批专业教练培训下,学校13名体育教师人人都掌握了跆拳道的基本要领,跆拳道在全校推广。

资源双向融合下,实际上,受益最多的是州体校。

过去,州体校归属于体育局,办学性质为职业学校,学制不全、招生范围较窄,学生不足300人,教师编制只有40个(含体举重中心4个)。

机构合并后,州体校的办学体制从职教系列转为普教系列,办成了省内唯一一所12年一贯制的业务体校。州教体局为该校增设教师编制88个,其中招聘了70多名文化课教师,实行文化学习、训练、食宿“三集中”管理,推行文化教师和教练员“双班主任”制度,补齐了体校文化教育短板,拓宽了学生的发展通道。

“这些孩子即便不能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还可以通过高考单招、联考,进入专业的体育院校读大专或者本科,至少以后找工作不成问题。”向竹青说。

短短几年,办学吸引力极大增强,在校生从300多人翻了一番多,增加到了700多人,从过去的招不到变成现在的招生指标不够用。

同时,湘西州积极推动全州8个县(市)业余体校根据自身实际完善办学体制,打造自身的品牌项目,古丈县玉玲举重学校在全州选拔人才,花垣县将体校办入芙蓉学校,永顺县将体操基地融入县一小,吉首市在吉首市第八小学重点打造攀岩项目……各县市形成了普通学校与业余体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格局

“在顶层设计推动下,州、县、校的三级衔接机制逐渐完善,业余体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壁垒被打通,体教融合过程中不少难题迎刃而解,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成长实现量质齐升,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田勇说。

由外而内的育人动能

泳池内水花四溅,几十名学生在“蓝色跑道”中劈波斩浪……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溶江小学的室内恒温游泳馆内,专业游泳教练员正在教学生练习游泳技巧。

作为一所高标准建设的学校,溶江小学建有恒温游泳池,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游泳师资教练队伍等原因,游泳池一度闲置了3年。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2021年,湘西州溶江小学牵手游泳俱乐部,开始在三到六年级免费开设游泳普及课。自此,游泳课不仅成了课后服务项目之一,还被纳入了学校的必修课,被排进了课表,全校每周要开设30次游泳课,参与学生几乎达到了100%。

在放学后和节假日,学校和俱乐部对游泳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提高培训,六年级的朱家慧就是其中之一。年纪虽小,她却是颇有名气的“游泳小将”,已经代表湘西州参加过省运动会,还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1米63的身高,也远远超过了这个年纪孩子的普遍水平。

“游泳让我的学习和生活更充实、更有规律,而且我的身体也变得更强壮,以前老爱感冒,现在几乎没有生过病。”朱家慧说。

“体教融合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体质的提高,体育精神也在引导着孩子们也更阳光、坚强。”溶江小学党委书记宋建华说。

如今,游泳课成为同学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也成了该校响亮的学校品牌。发展“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也是湘西州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样也是学校以体育人的重要抓手。

“体教融合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实现‘五育’并举中具有筑基作用。”在田勇看来,推行体教融合这些年,不仅促进了体育后备力量的全面发展,打通了青少年运动员成长发展的专业路径,也促进了校园体育的蓬勃开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湘西州坚持系统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课程优化、考核评价等工作,构建形成了“节、赛、会、展、演”相促进,“班、校、区、州、社”全覆盖的校园体育推进格局。各地各校以优势项目为依托,以“普及+提高”为导向,100%学校开足体育课、100%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100%学校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力争让100%的学生掌握至少一门运动技能。

在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下,学校越来越重视体育,孩子们越来越喜爱运动。以吉首市为例,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参加人数从2021年的1000余人增加到2023年的3000余人。在吉首市中小学的课后服务中,有多达83个体育运动项目,全市每周有1.5万人次参加体育项目,每个孩子的兴趣都能得到满足,真正实现了“体育运动火起来、体育氛围浓起来、参与人数多起来”。

“体校教练给学校体育老师们培训,让学校体育课更专业了,体育老师上体育课的底气强了之后,学校体育课也得到了强化,体育课被占的情况也少了。”永顺县教体局局长罗奋飞告诉记者。

“孩子们变得更阳光、自信了。”在采访中,不少教育局领导和校长都表示,因为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学生在校8小时,如果用其中一个小时来搞体育锻炼,效果要比8小时全都学习文化知识好得多。”龙山县教体局一级主任科员姚敦会一直相信“8-1>8”的分配模式,体育不仅能够促进身心健康,还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发挥以体增智的作用。

这一点从湘西州教体局提供的数据也可以得到印证。近年来,不仅如此,学生的肥胖率下降了8%,近视率下降了1.53%,因为心理健康导致的校园极端事件明显减少。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湘西州学业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上升。

从县县有重点,到校校有特色,再到生生有技能,通过优势互补、人才共育,普通学校的学生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有体育潜能的学生在得到充分挖掘的同时,文化课程也不被落下,孩子的成长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湘西州竞技体育变化是‘看得见’的,而学校层面,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体育和教育‘双丰收、双提升’的育人效果正在形成。”田勇说。(完)

编辑:王诗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