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湖南教育》 > 详情

一线校园 | 体艺兴校——来自常宁市第七中学的故事

2024-03-07 16:09:53 来源:《湖南教育》 作者:卿前进 李子桂

本刊记者 卿前进 通讯员 李子桂

常宁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常宁七中”),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常宁县城关中学,办学历史已有60余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常宁七中与其他许多公立学校一样,逐渐陷入沉寂。如何奋起?常宁七中选择了“体艺兴校”这条路。

他们是如何具体实践的?这条路带来了怎样的效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常宁七中。

闯出“一条路”

对于校长李小林而言,体艺教育能给常宁七中带来什么好处,起初是未知的。

2014年,李小林担任常宁七中校长时,面对学校的困境,他深入调查,仔细斟酌,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体艺教育。

推行体艺教育这一决策在宣布时,引起了教师们的疑惑。在当时,体育、音乐、美术被视为次要科目,与主科相比,地位悬殊。家长们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主科成绩,对体艺教育并不重视。体艺教育如何能成为学校的振兴之道?

“我们学校的生源组成比较复杂,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左右。”李小林理解大家的担忧,同时也看到了问题,“由于没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困难和厌学倾向,有些学生甚至还出现了打架、抽烟、逃课上网等不良习惯或其他一些心理问题。”

“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将学生‘留’在学校。”李小林说,有些学生明明在自由活动时或是体育课、音乐课上积极活跃,可一到文化课,面对复杂的知识内容和相对枯燥的教学,他们就直犯困,甚至想逃学。

观察到这一现象,李小林意识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并非讨厌学习或者讨厌学校,而是学校过多的文化课程、相对死板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让部分学生觉得无聊且学得有压力,但如果学校或者学习能吸引到学生,那厌学现象将会得到缓解。

“既然学生们都喜欢体艺,那我们为何不大力推行体艺教学呢?”李小林说,开展体艺教学既能让这些孩子学有动力、学有收获,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对学校产生信任。

李小林体艺兴校的想法还与他自己的教育情怀有关。在担任常宁七中校长前,他就秉持着一个教育理念,那便是将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充满活力、氛围愉悦、各方面卓越的学府。他渴望培养出多才多艺、充满朝气的学生,让他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后来,李小林将这一理念总结为:培养“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腹中有书,脚下有风”的“五有”少年。在李小林看来,体艺教育正是通往这一目标的桥梁。

“体艺兴校虽然有我的‘私心’,但对常宁七中而言,确实也是现实可行的。”在对常宁七中已有的体艺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进行充分衡量后,李小林对体艺兴校这条路充满了信心。

当时,学校设有音乐室3个、美术室3个、书法室1个、舞蹈室1个,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体艺馆等一应俱全,各种训练器材齐备。此外,学校还拥有一批优秀的体艺教师。这些资源正是李小林决定走体艺兴校这条路的底气所在。

在清晰阐述了种种理由后,李小林的体艺兴校计划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经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深入探讨,一系列关于如何推进体艺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文件相继出台,常宁七中正式拉开了体艺兴校的序幕,一场充满活力的变革就此展开。

“虽然大力发展体艺教育可能被视为一种间接的、迂回的兴校战略,但它背后蕴含着极为深远的意义。这一战略实际上与素质教育理念和新时代教育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相契合的。”学校党总支书记吴玉发补充道。

抓好“老三样”

“抓好‘师资、课程、教学’这‘老三样’是推动体艺兴校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李小林强调。

为了抓好“老三样”,学校采取了双重策略。一方面,学校充分挖掘现有教师潜力,通过培训、激励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加大投入,积极引进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为确保这些教师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学校在制度、待遇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与保障。

在措施激励下,常宁七中打造了一支高质量的体艺教师队伍,诸多教师成为常宁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如体育学科带头人贺守柏、欧星华、吕书兴、刘志东,美术学科带头人周源峰、李月红,音乐学科带头人张君玉、周华萍,等等。

优秀的师资队伍让常宁七中体艺教学焕然一新。

踏入体育馆,空气中弥漫着青春的热情和运动的欢乐。学生们正跟随体育教师,在欢快的音乐中做着体操动作,身姿矫健而曼妙,脸上充满了舒缓的笑容。

“向左旋转,把手像翅膀一样展开;再回旋,闭上眼睛深呼吸;再伴随音乐,振动双臂,想象自己像大雁一样翱翔。”

吕书兴是这节体育课的教师,他不满足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框架,大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音乐、舞蹈与传统的体育项目完美结合。他自创的“兔子舞”“竹竿舞”以及“放松操”等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吕书兴深知体育考试项目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因此他重新定义了这些项目的意义,并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喜欢上这些项目,从而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习惯。

正因为如此,每当体育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操场上,期待着吕书兴的精彩授课。

“我期望我的课程能够给予学生们运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我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能够真心地热爱运动、喜爱体育。”吕书兴说。

除了体育课的创新,学校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课也同样具有特色。比如,音乐教师张君玉成立“张君玉初中音乐学科工作室”,并将“课桌舞”和“杯子舞”引入课堂,还进行了户外音乐课的探索;美术教师李月红将本土的版画和印章(篆刻)融入教学中,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这两种艺术的魅力,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更深层次地激发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书法教师周源峰则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从书法的工具材料、书写技巧、名家名帖等方面入手,引导孩子们科学、系统地了解书法艺术及其精神。

“在设计体艺课程时,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每一门课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我们希望学生能真心喜欢这些课程,从而让体艺教育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学校主管体艺工作的教务处副主任滕玉辉介绍说。

以蒙古族酒歌这堂音乐课为例,教研组思考如何通过这堂课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树立民族大团结的思想。通过研讨,教研组决定邀请学生围成一圈,一边跳蒙古舞一边唱酒歌。当孩子们手捧洁白的哈达,端起斟满“美酒”的银杯,迎向尊贵的客人们时,文化的精髓便通过音乐的形式深深烙印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据了解,随着体艺教学的日益发展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升级了一系列硬件设施——新建5500平方米的塑胶跑道操场,将一处旧食堂仓库精心改造为书法教室,等等。

育好“每个人”

身着有朝气的服装,小女孩灵活地扭动着小小的身体,仿佛是一只欢快的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

然而,转瞬间,水面干涸,她的眼神立刻变得焦虑不安起来。她拖着弱小的身躯四处寻找,却不见一滴水的踪影……

这是常宁七中学生唐可心在衡阳市“三独”比赛中表演独舞《一滴水》时的一幕。她用清澈且充满叙事感的眼神、细腻生动的舞蹈动作,抓住在场每一位观众和每一位评委的心。现场掌声持续不断,该节目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独舞比赛一等奖。

唐可心今年14岁,是初一21班的学生。出生于农村家庭的她,从小热爱舞蹈,但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她就读常宁七中不久后,张君玉发现了她的舞蹈天分,邀请她加入了舞蹈兴趣班。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她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没想到,她这次登台的表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我只是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唐可心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深刻理解了《一滴水》背后所揭示的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在跳舞的过程中她被深深打动,也使她更加坚信珍惜水资源是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常宁七中,像唐可心这样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还有很多。如李慕妍同学以舞蹈《爱莲说》获得衡阳市“三独”比赛独舞组一等奖,彭怡晴同学在衡阳市“三独”比赛中获得独唱组一等奖,刘娜同学在衡阳市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上获得女子铁饼金牌,曹小芳同学的书法作品在衡阳市青少年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书法大赛中获三等奖,等等。

一线校园  体艺兴校——来自常宁市第七中学的故事.jpg

这些学生的成功并非偶然,这与学校悉心打造的育人环境和为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关。最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年都会为学生举办一场盛大的文化艺术节。

在艺术节开始前,学校会提前一个月精心布置校园。在学生日常活动区域,展出学生和教师的优秀书法、绘画和摄影作品。在艺术节期间,学校会组织多个比赛项目,包括书法、绘画、合唱、校园歌手赛和舞蹈等。

到了夜晚,操场上灯光璀璨,艺术节晚会隆重举行。晚会安排了许多学生来表演节目,舞蹈、歌唱、语言类节目应有尽有。这些节目内容精彩纷呈,主题鲜明,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充分展示了常宁七中“五有”少年的风采。除了表演节目,晚会还对艺术节上表现优秀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与颁奖。

艺术节活动轰轰烈烈,吸引了无数的家长前来学校参观。

“看到这么多优秀作品和孩子们的笑脸,我们非常高兴。”家长们纷纷表示。

虽然支持的声音居多,但也有一些担忧的声音——“把这么多心思都花在体艺上,学生的学习还能搞好吗?”

常宁七中的特长生成长经历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答案。目前,学校有134名特长生,占总学生数的4%,涉及美术、田径、篮球、舞蹈和书法等多个领域。

2116班李琳同学是篮球特长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她总是第一个跑到训练场地,是最刻苦的学生之一;在学科学习时,她也属于最认真的那一批。她非常享受在篮球场上争夺、运球的过程和运动过后一身汗水的愉悦感,也十分享受在教室里安静学习的过程。

“篮球训练就像加油站一样,让我有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之中。”李琳说道。

李琳的投入让她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她也成了同学们心中公认的好学生。

“除了特长生,其他同学也是体艺教育的受益者。”滕玉辉说。据了解,在常宁七中,随着体艺教育的全面展开,学生们不仅在体艺水平上获得了提高,在学科成绩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体艺教育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魔力?对此,滕玉辉解释道:“教育是一门‘动’与‘静’结合的艺术。体艺是动,学科学习是静,只有动静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常宁七中兴盛的密码或许亦是如此。体艺兴校是学校动静结合办校的产物,更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之后的自然结果。正是这些,促使常宁七中成为学生和家长真正热爱的好学校。

“如果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了他们原本的样子,学校就成功了,教育也就成功了。我们所做的,并非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体艺方面的精英,而是用心发现他们身上的各种可能,并让这些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与呈现。”李小林说。

(校对:饶超)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2月A刊总第1263期

编辑:刘佩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