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导则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保证身体活动,促进运动日常化,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7月22日新华社)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多项政策,保证学生的校内和校外体育运动时间。教育部202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十七条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新政,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体育等学科,成为学校教学的“附属品”,常常被各类“主科”挤占,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数、低体质“人才”。近视眼、肥胖症更是相当普及,并呈低龄化的趋势。基于此,去年3月,教育部提出,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同时,我国拟修订体育法,明确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体育课时不被占用。
特别是,2019年8月,中央出台意见,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继而,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2021年4月,中办、国办发文提出,中考体育测试将逐步提高分值,教育部表示,将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可见,我国加强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已较为完备,但怎么把措施扎实落地到基层中、实际工作中,才是关键。
换言之,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仅靠部门“鼓励”还不够。首先,开展体育教学,应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体育学科纳入应试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同时,积极聘请体育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体育运动员、家长等担任课外体育教学兼任教师;学校和家长,要对体育家庭作业进行检查和指导。特别是,将体育学科课纳入年考、中考、高考“必考课”,并提高体育技能占中考、高考总分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及家庭,更加重视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质健康,不再“重文轻体”。
编辑: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