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权威发布 > 详情

长沙市明德中学校长王胜楚:明德树人生命至上

————明德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4-06-23 17:40:38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胜楚

6月22日,第三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岳麓峰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及160余名中小学校长共话教育强国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

主旨报告环节,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沙市明德中学校长王胜楚结合学校探索展开分享。湖南教育新闻网对主题报告内容进行编发,以飨读者。

本届峰会由湖南大学主办,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湖南省教育学会初中校长工作研究分会、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新课程评论》杂志社协办。

????_20240623181851.jpg

长沙市明德中学校长王胜楚

明德树人 生命至上

——明德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想先和大家分析中小学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成因,再进入明德中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当前中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现状

1、低龄化趋势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个体约50%的心理问题出现在14岁前。我国有学者面向某市部分小学的调研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龄儿童高达20%左右,这意味着每五个学龄儿童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当然,心理问题≠心理疾病。

2、严重化趋势

2022年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达31.3%、17.9%。焦虑、抑郁检出率高;越来越严重的自伤行为、自杀想法。

3、网络负面心理影响加剧

2023年12月2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97.2%,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1%。我国有24%的10~18岁学生曾遭受网络欺凌。

研究表明,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概率会提高两倍。不合理使用网络容易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引发青少年厌学拒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

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简析

1、个体层面

遗传因素——基因特性影响心智发展,许多心理疾病与遗传有关。

生理因素——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情绪的波动增加。

心理因素——涉及认知、情绪和个性等方面,核心问题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青少年时期(12~20左右)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他们强烈地想确认、证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他们现在的阅历和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对自我认识的不确定性,给他们的心理状态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家庭层面

家庭氛围——和谐、关爱的家庭环境呈正相关,而紧张、冲突的家庭氛围呈负相关。

父母教育方式——是否尊重孩子的个性、是否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3、学校层面

学校的环境、班级氛围、学校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学业压力等因素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过度竞争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对学习本身丧失兴趣、同伴关系紧张、睡眠不足,进而导致厌学、拒学、拖延、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行为问题。

4、网络层面

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改变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又造成负面影响。

虚拟世界里的真实感——如他们在游戏中轻松可以实现的成就感、获得虚拟的人际关系,而在现实社会却逐渐丧失处理实际人际关系的能力、失去对成功的努力与期待。

沉迷于游戏、社交、短视频等平台,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减少,可能导致网络成瘾、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睡眠障碍等问题。

5、社会层面

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保障体系、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长的土壤,如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保障体系决定了儿童青少年所能享受到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而社会对成功单一的定义和标准,则可能使得儿童青少年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表面上的成功的同时,忽略自身的真实需求,导致内心的困扰。

三、明德中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文化人,涵养生命,提炼高度重视心育的学校文化价值体系

办学精神:磨血育人

办学核心:明德树人,五育融通

办学方略:文化立校,特色办学

校训:坚、苦、真、诚

培养目标:明明德,忧天下;知格物,显人文;铸思想,扬个性

德育理念:涵养生命气象、让孩子像树一样成长

课堂特色:“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三生”课堂

体美劳教育理念:无体育,不明德;无运动,不青春;无艺术,不人生;无实践,不真知

(二)明德树人,五育融通,打造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课程体系

构建“五育课程树”

立德:以德树人,铸魂培根

启智:以文化人,启智立心

健体:以体育人,健体宏志

达美:以艺养人,达美致和

尚劳:以劳成人,尚劳求真

要想真正涵养学生的生命气象,让学生身心健康,就必须要遵循生命规律、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活动、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绩,把学生当作应试的工具,让学习丧失了意义和趣味,甚至伤害和压抑了学生正常的成长。为了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近年来,我校以“立德”为根、“启智”为干、“健体”为叶、“达美”为花、“尚劳”为果,让学生像树一样成长,建立了五育并举、五育融通的“明德课程树”(如图1)。

             

??7.png

图1 明德课程树

一是以“立德”为根。根据原有的课程基础,学校进一步整合、规划、开发,打造了以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为主的学科德育融合课程,开发了校本读本《明德文脉》等;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大力推动生涯规划专业课程,出版了生涯规划的专业培训读本;提升原有的品牌节,形成了“五节一会”的活动型课程体系,贯穿全年;配置专业导师,拓宽学生自主探索空间,开设多元自主、丰富多彩的德育类社团与活动课程。

二是以“启智”为干。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完备的学科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建设学科拓展特色课程体系,从知识提升到文化浸润,打造整本书阅读、英语传统文化阅读、思政一体化等有关的特色学科课程;探索拔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聚焦于“一课程三计划”:1.“明德讲坛”大师课程,邀请科学家、文史学者、艺术家等各领域一流的名家来校讲学,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2.“强基计划”类课程,面向部分在某些学科有特长的学生,为进入一流高校开辟渠道。3.“英才计划”类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选拔与培养。4.“珠峰计划”类课程,针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设五大学科奥赛课程。

三是以“健体”为叶。学校不断提炼并完善体育“三层四维”范式。所谓“三层”,即“基础+兴趣+竞技(专业)”的三层课程金字塔,“四维”指“文化涵养、课程修养、活动滋养、特色培养”。以体育这一领域为例,学校首先是建设基础体育课程体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三年一以贯之,开足体育课时;其次是开设体育兴趣类选修课程,包括瑜伽、健身、长跑、游泳、羽毛球等等;最后是构建特色竞赛课程,学校有篮球、田径、跆拳道、击剑四大项目,成绩优异,位居全国前列。

四是以“达美”为花。首先是在高一构建基础性艺美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其次是开发群众性艺美课程,包括学生艺美活动、学生艺美社团等;最后是构建专业艺美班级课程,成立了音乐舞蹈类的明星艺术班以及专业的美术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艺美课程成果丰硕,每年有一大批学生考入国内顶尖的艺术院校。

五是以“尚劳”为果。与班会课相结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开发“同在明德”系列“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场馆”等课程。此外,还推进地理实地探究、校园生物资源调查与开发等学科与劳动融合的课程。

(三)生命至上,协同育人,构建具有明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以心理健康促进为基础,培养“明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明德中学通过心理健康促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发展积极心理素养。

(1)丰富心育课程体系。以“课程+活动”的方式,落实每两周1课时心理活动课+每月1课时心理班会课+每学年2次主题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校本心育课程,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常识和体验积极情绪,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疗愈学生心灵的活动。如每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生心理第一课的重点就是辩论、阐述这几个问题: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哪里?你可以在什么时候怎样找到心理老师?去做心理咨询=有病?我在网上做了测试说我有病怎么办?为什么有的心理问题需要吃药?保密原则与保密例外?我有心理问题学校会让我休学吧?后续的心理课,我们的心理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学生讨论“我是谁”、“我的人际关系”、考试、亲子关系等。这是我们心理老师结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寻求自我同一性,以及咨询中发现的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的课程自主设计。每年的教学测评,心理老师的课堂满意度都会在95%以上,不少班级都给出了100%满意的评价。

学校连续15年举办 “心理健康月”、连续5年举办原创校园心理剧大赛及展演,增强青少年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连续3年的“治愈系心理漫画”创作征集活动以“绘画”为载体,驱动学生去表达内心、与人与事沟通产生链接和共鸣,获取心理成长积极能量。

(2)强化朋辈心育力量。在校的学生肯定比老师多,老师在学生心目中还是带有天然的威严感,而青少年期的孩子们,同伴的影响力不亚于曾经家长、老师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因势利导,建立了一支具有初步的专业知识的朋辈辅导队伍:心理社团和心理委员。心理社团中专业设立了一个“解忧杂货铺”项目,用书信的方式来求助、回复。对于解忧小组成员和心理委员,心理老师都会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如何倾听、如何识别危机、遇到问题怎么处理等。在助人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助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他们具备了一些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是心育知识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3)优化家庭心育意识。面对部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和心理健康常识缺乏的现状,我校在家长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等课程,免费发放长沙市自编的《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读本》,引导家长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长学校通过家长课堂、家长沙龙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2.以心理问题预防为重点,守护“明德惟馨”的成长氛围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复杂,并非单纯的某一条件或某一环境的作用结果。传统心理健康工作聚焦在应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而忽视大多数心理问题是可以预防的,其中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综合施策。学校将心理健康工作“关口”前移,把心理健康工作从治“已病”转变为治“未病”,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萌芽之初,及时干预、及时解决,守护“明德惟馨”的成长氛围。

(1)完善学校心理健康预警体系。学校每学年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将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自我评价等作为心理普查建档的重要内容,建立“一生一策”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班主任、心理教师对学生经历的重大事件及时更新。建立了“个人-班级(宿舍)-年级-学校”的心理健康四级预警体系,关注全体学生心理动态,对异常情况早识别、早报告、早预防。个人:通过班级心理课、心理健康月活动等向学生传递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维护、识别、应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宿舍):每班设置1—2名心理委员,有寄宿生的学校设置寝室心理委员,引导其关心关注同伴心理变化,为学校早干预提供参考。学校通过对心理委员开展团体辅导和培训,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培训和知识竞赛,心理委员及时反馈班级学生心理动态等。同时,学校每学期还对宿管老师进行基础的心育技能培训,如何对心理特殊孩子进行恰当的关爱、关注;营造良好的寝室如家的氛围,为孩子提供舒缓的休息环境。

(2)培育家长心理问题防护意识。当前一些极端事件的发声与家长缺乏心理危机的警觉意识不够有关,如何让家长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至关重要,我校规定对贫困、留守、单亲、休学等重点学生定期随访,了解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和潜在危机,实现家校信息互通,因人施策。在重要节点向家长发送提示指南,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契合家长需求提供实用性指导。学校均向家长和学生公布学校辅导室和各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咨询电话,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异常状态时,能够主动、科学求助。对在心理普查中监测到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发出家长告知书,邀请家长来学校共同探讨教育对策。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宣教普及,家长不再“谈咨询色变”,逐渐消除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神秘感、病耻感”。

当在学校发现有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的转介时,心理老师都对其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基本知识宣教,如:1、选择正规的机构;2、谨遵医嘱,按时复诊;3、确保用药安全,由家长进行用药监管;4、心理健康的恢复需要长时间的陪伴,请家长继续营造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康复助力。

(3)开展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合作。为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要,除校内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外,我们积极向广大师生宣传长沙市设立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12345心理服务热线、共青团12355心理服务热线、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服务热线等,鼓励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主动求助,及时获得心理支持和援助。同时长沙市教育局整理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及心理咨询机构名单发放至各学校,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转介通道。

(四)以心理问题干预为关键,筑牢“明德致远”的健康防线

当面对具有特殊心理状况的学生时,仅仅依赖学校心理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综合各种资源和策略来保障学生得到充分的关怀和帮助。

1.建好校园干预队伍。除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培训外,学校落实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引导教师在日常管理教学中融合心育理念,提升全体教师对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我校打破传统的“学校—心理老师—学生”三级心育模式,全面推进班主任、科任教师全员心育工作,组建高水平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医院心理医生、学校心理教师组成,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增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降低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对学生的伤害。

2.开展家校干预行动。学校为老师、家长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讲座,指导家长识别危机信号,及时介入,开展危机干预。组建以学校书记、校长牵头的家庭教育专家团队及家长专家团。对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导致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根据情况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3.推进家校医社协同干预。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医教协作共同体,对高危、特殊学生科学干预,形成“未病先防、小病防变、大病防危”的紧密联动型防控闭环网络。组建了专业学者、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家团队,并在突发事件后及时开展群体危机管理和个体危机干预等援助服务。

编辑:李薇薇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