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廖彪 赖胜兰
留守困境儿童是乡村发展的短板,也是最需要关爱帮扶的群体,做好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守护工作,对振兴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23年5月湖南女子学院对洪江市高阳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以来,充分发挥在聚焦“一老一小一女性”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指导驻村工作队和学校师生多方聚力、多措并举,通过“精准建档+多彩活动+多元赋能”实施“筑梦童心工程”,完善对留守困境儿童的关爱帮扶措施,全面提升关爱帮扶质量。
建档立卡 筑牢精准服务之基
湖南女子学院驻村工作队深入开展入户走访,主动与留守困境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沟通交流,仔细了解留守困境儿童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制作高阳村留守困境儿童成长档案,确保服务覆盖到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一人一档、分类施策、全面覆盖”是驻村工作队针对留守困境儿童的帮扶准则。村里留守困境儿童贺某曾有厌学现象,驻村工作队根据前期掌握的家庭情况,从“一老一少”两方面入手,积极采取家校联动措施,强化沟通、督促和谈心谈话。在多次家访后,贺某从一开始的抗拒、逃避,到渐渐接纳了驻村工作队“几位叔叔的耐心帮助”,目前正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据了解,驻村工作队通过驻村帮扶、教育引导、政策宣传、慰问关爱留守困境儿童300余人次。“高阳村留守困境儿童成长档案是我们的工作手册,也是我们的工作见证。规范的关爱方案、持续的关爱行动,我们的关爱服务也更加规范化、精准化。”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国峰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分类精准保障,精准确定困境儿童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和保障标准,实施类别化、差异化帮扶。
聚焦教育多样化关爱服务暖人心
在关爱服务中,湖南女子学院注重提升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的成长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假期公益课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各类教育活动,着力培养留守困境儿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种子计划:大手牵小手 争做好种子”假期公益课堂活动,湖南女子学院邀请学校师生、社会团体及高阳村返乡大学生对儿童进行教育辅导,旨在提升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领域,巩固素质教育成果,截至目前已开展7期。袁隆平院士常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计划”的启动,激励和引导着每一位青少年和儿童。在第3期的活动中,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满林在村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亲子课堂,帮助留守困境儿童培育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李满林在公益课堂开展压力心理测试,带领大家了解压力、正确认识压力,积极探讨“与压力共处”的好方法。“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烦恼写在纸上,通过撕碎写满烦恼的纸张达到宣泄压力的目的,并辅以腹式呼吸放松法等应对压力的方法,帮助留守困境儿童树立心理保健意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李满林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我们将利用学科优势和教学实践,结合学校‘母亲赋能’工程,加强对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及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心理健康常识普及,用心用情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学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团队成员组织高阳村留守困境儿童开展书法、舞蹈、绘画、歌唱、朗诵、非遗、手工等一系列教学课程,并进行防性侵与防溺水安全教育、趣味团辅户外游戏等活动。活动共计开展调研32次,走访村民206户,采访322人次,服务人数超过500人。“大学生们能来村里,深入基层、深入村舍、深入群众,特别是陪伴留守困境儿童成长,为我们乡村教育注入了新势能。”高阳村党总支书记陈爱梅说。
创新举措 全方位赋能儿童成长
针对留守困境儿童缺少旅行和研学实践体验的实际情况,湖南女子学院创新关爱帮扶举措,组织驻点帮扶村近70名儿童代表前往黔阳古城开展“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关爱留守困境儿童研学实践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跳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引导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究、去学习。活动涵盖黔阳古城的历史沿革游览、非遗竹编编织、植物拓染体验、陶瓷琉璃制作等课程,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专注力、创造力、艺术鉴赏和合作能力。参加研学活动的小朋友开心地说,“回去要把研学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尤其重要。”湖南女子学院校党委书记段美娟指出,学校坚持党建引领,擎旗奋进,汇聚教育资源优势力量,共同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帮助。接下来,学校将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和社会资源,通过项目支持、信息支撑、激励回馈等措施,激发更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服务中来,形成共同关爱保护留守困境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将精准施策,持续推进“赋能母亲工程、筑梦童心工程、悦享银龄工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共同谱写湖南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编辑:余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