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黝黑,双手满是老茧,脚上沾满泥巴……这是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学院曾玉华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
20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农林园艺技术的教学与技术推广,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院村合作”教学基地为中心,面向湘中地区乡村开展技术服务、培养农民技术能手,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足迹更是踏遍湘中大地,累计行程超过30万公里,为娄底农林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用心守护“农业绿”
1997年,曾玉华从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毕业,选择进入学校成为农林专业的一名教师,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要利用自身所学教好书,更要用心守护好心中向往的那片‘农业绿’。”为了实现这一初衷,在繁忙的教学工作外,曾玉华在院村合作单位中阳村流转了30亩土地,融资投入24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葡萄、桑葚等特色水果的避雨栽培设施,创业建立了绿一佳特色果树创业教学基地。
在这片基地上,曾玉华一手抓生产实践,一手抓科研专利。他主持并完成了15个省、市级科研项目,主持制定了省级“无花果栽培技术规程”,获得了10个农林技术专利,发表了20多篇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术论文;推广优良葡萄品种48个,果桑品种8个,无花果品种6个以及红花玉兰等特色花木品种5个;创新了果桑数字化定枝整形方式,总结了桑葚白果病综合防治技术,挽救了一大批面临毁园的果桑基地;创新了雨水红等高抗葡萄的简化栽培技术,使葡萄的产量与品质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曾玉华希冀能够以教师职业为依托,研发更多科技专利、培养更多服务农业的新农人,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更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托起学子“创业梦”
“曾老师既是我们的专业教师,也是我们的创业导师。”正如毕业生刘勇所说,曾玉华不但教学能力过硬,还十分鼓励学生实践,更是将常规课堂演示实训变成了田间地头手把手、一对一的实践操练,近10年来带领学生来中阳村实践人次破万。
作为创客导师,他搭建起了“学院+创业平台+示范村+创客”的农林行业创业教学模式,将专业教学、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科普科研、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融为一体,有利于以产养训,以产促学,产、教、学相互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指导建设5个创业实体,他所带领的团队定点指导农林业创客200多人,培养出了吕世益、曾华、刘勇等一大批农林创业致富带头人。
刘勇正是在他的创业团队的指导下,在中阳村转租了50亩河边低洼地,注册“娄底五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蔬菜家禽已进入娄底当地有机农产品本土化供应链,成为深受百姓餐桌欢迎的绿色生态良品。刘勇告诉记者:“我的企业和曾老师的基地挨着,有事随时找他,心里很踏实。”
愿做农民“及时雨”
“曾教授真是我们农民的‘及时雨’。”
早在1999年,曾玉华便开始骑着自行车下到娄底市周边乡村指导农民种植果树。2004年,他又在娄底市万宝镇江溪村指导村民种植巨玫瑰、金手指等优良品种葡萄,发展城郊型休闲果树产业,帮助农民创造了每亩纯收入超过了0.5万元的纯效益。2010年,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与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阳村开展“院村合作”,曾玉华为学院委派的长期驻村技术专干,将常规教学任务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下村工作,风雨无阻下基地、下农田,开展葡萄、桑葚等特色林果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一干就是十几年。
“农业种植有风险,我要将实验后最成熟的技术推给农民。”曾玉华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农民在种植上遇到难题,曾玉华就请他们来学校基地现场实践,基地准备了不同类型的条件供农民实践,曾玉华更是手把手指导。仅葡萄种植这一个项目,曾玉华就设计了露天、小拱棚、大棚等多种栽培模式,品种多达80多个,可以满足不同条件的农民学习实践的需要。
这些年来,曾玉华在基地现场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仅仅在驻点村就帮助农民发展苗木种植200亩,特色水果200亩,特色蔬菜250亩,赠送村民果树苗木超过5000株。以此为基础,曾玉华与团队人员合作指导辐射娄底市周边农林产业基地8000亩以上,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
在二十多年的下乡服务中,曾玉华先后骑坏了四辆单车、两部摩托车,换了小车后,累计行程更是超过30万公里。曾玉华的“农业情怀”也让他收获荣誉无数——获评娄底市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农业职教名师、湖南省先进工作者、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寻找身边的张丽莉活动”优秀教师宣传典型等。
这些年来,他将课堂设在田野上,潜心育己育人育种,是当之无愧的“农民教授”。
《湖南教育》记者:王轶诺
通讯员:欧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