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备装接工到设备操作员,再到如今的助理信息化工程师,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成瑞雨自正式入职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后,已经顺利完成岗位的多次转换。“得益于在校期间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养成,虽然工作内容发生了不小的调整,我还是能很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成瑞雨自信地告诉记者。
像成瑞雨这样通过技能改变人生的故事,正在湖南铁科职院接连上演。“产教融合的前提是产业、产品,最终目的是教育。”湖南铁科职院党委书记康月林说,近年来,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机制为保障,通过紧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和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数字化时代转型,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5%。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训现场
从松散链接到实体嵌入——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普遍面临校企合作难、融合不深入、产出效益低、缺乏长效机制、政策保障难等问题。为了突破这些障碍,湖南铁科职院在坚持“重点走好两条钢轨,重视走出两条钢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四共一各”产教融合新机制,即校企“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产权各自所有”,让校企合作从松散链接转向实体嵌入。
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湖南铁科职院与广铁集团、中车株机、中车株所合作共建了资产总值5.5亿元的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株洲市国投集团院共同投资2.2亿新建了轨道交通仿真实训(培训)中心。同时,建设了省级院士工作站、国家级磁浮技术中国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基地、省级高铁运行安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铁技术服务中心等科创平台,打造了50余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上亿元,授权各类专利500余项,发明专利达50余项。
为了链接更多企业加入“发展共同体”,湖南铁科职院还主动与株洲市工信局共同发起,联合株洲市产业链龙头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行业学院及企业服务平台,组建了株洲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该学院以“产业+人才”为核心、“产业+平台”为基座、“产业+数据”为源泉、“产业+培训”为内容开展价值创造,针对企业在课程、师资、实习实训等领域的个性化资源和需求,为株洲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和支持、项目孵化、技能人才提升培训和等级认定、创新创业辅导等服务,助力相关企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学校已与32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拟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投资1.2亿元兴建了1栋6层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集教学、科研、实训于一体的共享服务中心,实施‘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建立了磁浮技术、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新材料、机电工程、铁道工程、民用航空、北斗工程、中欧工程等十大实验实训基地。”湖南铁科职院院长陈彬介绍,学校将继续紧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和区域优势产业集群,走好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融合联动的特色发展之路。
从技能教学到全面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的普遍应用,现场工程师正成为企业的“香饽饽”。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先进制造业的现场工程师缺口很大,岗位要求也很高,“一般在学校三年培养出来,还要在企业工作两年,才能真正达到现场工程师的人才标准”。
“现场工程师和一线工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够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其思维方式和专业技能更具系统性、全面性。”湖南铁科职院铁道供电与电气学院副院长张敏海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今天的打印机如果卡纸了,可以为用户提供‘傻瓜式’的操作指南,哪怕是对打印机的构造完全不了解,也可以按照操作指南的提示处理卡纸问题。而现场工程师要做的是全面分析这台打印机,对可能导致卡纸的关键部件进行优化,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卡纸现象再次出现。”
“现在我们的教学重心,就是实现从技能教学到全面发展的转变,从而完成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改造,让学生成为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张敏海说。
近年来,湖南铁科职院按照“面向产业、专链对接、一群一院”原则,以优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标准深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学校已组建产业学院8个,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116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52个。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和订单培养”三大法宝,先后与100多家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毕业生订单培养率连年保持在60%以上。如与中车时代电气共建国际电气培训中心、钟萃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班;组建“动车组卓越机械师”“复兴号高铁乘务班”现代学徒制特色班,与各铁路局实现“2+1”定向培养。目前,学校已经形成选聘条件定制、培养目标定制、培养过程定制、验收标准定制的“四定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当前,湖南铁科职院已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2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并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建社区学院、产业学院,培养各类人才14万人次;紧跟“高铁走出去”战略,与中车等企业装备输出的目的地国家开展合作办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铁路技术人才近2000人。面向未来,学校正全力打造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中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跑出产教融合“加速度”。
《湖南教育》记者:黄佳莉
通讯员:徐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