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2021-2022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学院学生文新宇作为湖南省专科院校唯一入选的获奖代表名列其中。据悉,这是该校学子连续第四年荣登《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军队定向培养士官定点高校,近年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航空报国,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着力打造大国“航空工匠”的摇篮,为军队航空装备修理和地方航空产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谋大局,以专业提质助推产业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在三代、四代飞机上。飞机复合材料的战场抢修效率直接影响到空军战斗力的持续发挥。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记者见到了一种神奇的飞机“创口贴”——这种复合材料战场抢修技术可以在4至8小时内恢复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助力战机快速重返蓝天。
这样的“黑科技”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并不鲜见。据该校副院长朱国军介绍,近年来,为服务湖南航空产业发展,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学校坚持对接产业办专业,大力调整专业设置,先后撤销与航空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23个,新增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等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13个,构建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特色专业群,形成了覆盖航空制造、维修和运营管理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其中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是教育部立项“双高”建设专业群,航空机械制造是省教育厅立项的服务“三高四新”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群。湖南通航发展公司还与该校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服务与管理全面合作,共同培养湖南通航机场服务、运行和机务专业人才。
在统筹调整专业布局的同时,该校重点培养学生在行业内跨专业协作和岗位迁移的复合能力,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如该校机制学院便共有宋福林等7名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11名本专业群学生获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奖52项,其中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18项,省级竞赛一等奖20多项;建成飞行器制造技术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2门,省级优秀教材1门;被授予中国航发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航空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航空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数控加工、飞机钣铆加工、飞机装配、发动机装配、智能制造单元等岗位开展员工培训、技能考核等社会培训项目92个,培训规模达到11余万人日,到账经费500余万元。今年4月,该校开展的2023年航空工业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得到了机关领导和学员的高度肯定。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根据航空产业发展需要,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理念大力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为航空产业发展补链强链,助力我省航空产业集群发展。”该校院长、党委副书记陈勇说。
育大匠,以共建共培推进多元办学
军队装备修理系统企业,航空工业、中国航空发动机骨干企业以及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贝迪克凌云(宜昌)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这些都是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朋友圈”。该校与多家航空行业头部企业共建飞机维修、航空动力、通航、民用航空器维修、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探索“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办学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该校秉承“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原则,牵头成立有百余家单位参与的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又名“航空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先后取得民航CCAR-147、CCAR-145、CCAR-66R3和无人机AOPA等资质,搭建了“军、政、行、企、校”五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学研基地共建、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团队共建等领域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激活人才培养“源头活水”,该校还坚持与企业实行师资共享,邀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金牌蓝天工匠孙红梅等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航空主题讲座,培养学生“爱国奉献、航空报国”的远大志向。
近三年来,该校先后与中国航发集团、中国商飞上飞公司、航空工业成飞公司、军队修理工厂、顺丰航空等省内外200多家航空企业合作,开办订单、定向、现代学徒制班100多个,订单人数达6000余人,为航空产业培养合格毕业生万余人,其中有1000多人在湖南航空企业就业。2023年两会期间,该校2001届飞机9801班毕业生、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TE100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王海便作为代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建言献策。
担大任,以科教融汇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全国高职唯一一所军民融合发展重点校,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军民融合”办学优势带动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有效增强航空产业升级和湖南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
一是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长沙5712飞机公司、中南大学联合建设湖南省飞机维修工程技术中心和导弹维修工程技术中心,围绕飞机智能化修理、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和基于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条件下的导弹维修数据综合分析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成为湖南省唯一一所拥有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高职院校。与中科院、空军研究院等2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立项“激光器工程化与清洗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等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成果应用转化35项,其中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千瓦级准连续全固态激光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项目在航空领域成功应用,解决装备维护关键器件与技术自主可控。自2006年来,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9项省级、13项行指委教学成果奖,获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个、三等奖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3项正在公示)。
二是坚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和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开展航空领域技术援建和人才培养。参与援建委内瑞拉、坦桑尼亚飞机维修建线工程和飞机维修机务培训中心;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合作,为巴基斯坦、缅甸等国人员进行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培训,提升外方航空企业维修能力和员工技能水平。
三是助推湖南通航产业发展,与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三荷机场、开慧通用机场等开展人才培养与飞机维修等项目合作。与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建通航产业学院合作协议》,打造通用航空领域“产教融合”模式。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该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可。据统计,该校已经连续13年获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2021届、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7.89%、97.27%,居全省同层次院校第一名;2023届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的已达9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80%以上,可以说真正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坚持因势而谋,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航空高职教育,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以职教高质量发展服务先进制造业,为国家航空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展望未来,该校党委书记刘喜宾表示。
《湖南教育》记者:黄佳莉
通讯员:赵常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