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高等教育 > 一线动态 > 详情

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赛训赋能“计科文化人”

2023-04-13 12:31:18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肖燕芳 徐远超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肖燕芳 徐远超

走进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致远楼1312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特制多功能鞋垫等智能产品琳琅满目。据介绍,这些都是由一群热爱实践的学生手把手制作而成。

最让李润基有成就感的,是那2辆完全由自己一人制作的遥控汽车。

李润基笑着介绍说,在校学习、实践近三年,让他靠着第一笔通过参加竞赛获得的200多元奖金买原材料,分别耗时近10天,圆了儿时自己造遥控汽车的小梦想。

让学生有想法、会动手,这是长沙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的生动注脚。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面对起点低、底子薄、内生动力匮乏等难题,如何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由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导向,通过狠抓学科竞赛,循序渐进实现错位发展,用丰满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

凝聚育人共识——以新理念优化顶层设计

2006年,长沙学院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不久。稍显稚气的教师魏歌在机缘巧合下,第一次带着同学们参加市级比赛。

结果:只有一位同学解出了一道题,更别提获奖。

而2022年,在12项赛事中,全院450余人参加,累计获319项国家级、省级大奖。

如何实现蜕变?

“长期以来的高度重视、从上至下的战略谋划是关键。”被誉为学科竞赛开山领路人、在学科竞赛的赛道上跑了17年的魏歌说。尤其是学校明确“一体两翼”办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目标后,计科学院紧跟发展需要,把资源往关键处倾斜,学科竞赛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面貌。

一方面,学院所设专业都是应用类学科专业群的主体,学校对学院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校不定期召开推进会、出台文件等明确支持学科竞赛相关工作,各二级学院纷纷落实,开始有所成绩。

学院班子有了紧迫感。

6年前,李方敏作为长沙学院第一位高层次人才引进。不久,他担任计科学院院长,旗帜鲜明提出精英化培养和普适性教育要两手抓、两手硬。

一次会议上,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廖良梅也提出,能否把竞赛全面铺开,让同学们不再“蜗居”宿舍,有学习的奔头和去处。

教师们同样深感,要有所抓手,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拍即合:

高站位——完善教学组织建设和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力推行“以赛促学、赛训赋能”模式,结合学校“三全育人”特色理念,把学科竞赛当作头等大事常抓不懈。

拟制度——落实《长沙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拟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竞赛管理制度》《关于学生参与竞赛训练的综合测评加分的建议》等制度规范。

搭平台——组建4个课程团队,将学科竞赛融入课程,实现竞赛训练全覆盖;实验室内部建立专用平台,实验室外部连接头歌、蓝桥、力扣、牛客等。

强保障——发动成立10个竞赛团队,开设4个创新实验室,扩充16间实验室、位置300个。

……

整套组合拳打下来,学院顶层设计得到优化,凝聚了广泛共识。

夯实育人基础——以新格局推进内涵建设

2020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教师黄娟借着作为教师代表在台上发言的机会,向大家宣传了各类赛事。

坐在台下的邱一凡产生了兴趣,立刻进了实验室招生QQ群。

听着老师的讲解,看着前辈的奖杯,一颗渴望冠军的种子在他心中开始萌芽。

“首先要让学生有信心。”计科学院分管教学和学科竞赛的副院长何文德说,学院相关课程组专门编制了适合本校实际的教材,在大一就把竞赛真题融入到《程序设计基础》《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Web应用开发》等课程中。

“不过如此。”邱一凡在接触真题后,克服了畏难情绪,对奖牌有了更为客观的憧憬,过上了实验室、寝室、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

与学生并肩作战的,还有老师。

“1个学期有20周、140天,但算下来只有3个周末、不到7天的时间能休息。”黄娟2021年接手学科竞赛相关工作。

可全院1000多名学生,大一要打好基础,大二要常态训练,大三要力争产出成果……“任何阶段都不能掉队,只能时刻跟紧。”

“为爱发电”,黄娟继续解释。办公室内贴满一墙的奖状见证了她对工作的投入状态,也是她每天忘我工作的动力。

还有与学生一同逛超市的教师栾悉道,过年还在为学生释疑解惑的张韬,经常自掏腰包为学生买零食、被学生唤为李妈妈的李运兰……

同时,学工队伍也主动揽下了宣传、保障工作。“我们会主动帮助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对接实验室,联系指导老师。”辅导员胡立说,学科竞赛成了每次下寝常提起的话题。

“学院一批使命感强、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着想。”计科学院党总支书记肖燕芳说。

学科竞赛如春风般吹向了每一个角落。学生们开始走出寝室,走进实验室、泡在实验室,计科学院学科竞赛形成了因材施教、梯队培养、以点带面、以老带新的良好局面,全面铺开。

点——精英化培养案例:经过2年多的高强度训练,邱一凡迎来了爆发期,在赛场与全国顶尖高校学生同台竞技,捧回了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一等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二等奖2项含金量高的国家级奖项。

面——普适性教育数据:2017年40余人参赛,获奖26项;2018年50余人参赛,获奖44项;2019年80余人参赛,获奖71项;2020年120余人参赛,获奖76项;2021年300余人参赛,获奖245项;2022年450余人参赛,获奖319项(均为省级及以上)。

正确的价值引领、先进的教学模式、友爱的师生关系……计科学院构建了教学团队、带训团队、学工队伍三点发力共同服务学科竞赛的格局,形成良性循环,极大地激活了内生动力。

提升育人效能——以新方法做实项目主导

5年前,正在专心做科研的张韬收到了一位学生的请求,想寻求老师指导,结合在研项目,共同合作钻研毕业设计。张韬回忆,效果出奇的好。

项目驱动培养创新能力,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计科学院鼓励教师的横向项目和科研项目转化为创新项目,在创新团队中孵化人才。

张韬不仅在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也受聘为其他院校的研究生导师,与其他老师商量后,决定挑几个好苗子当作研究生来培养。

张乾强是跟着张韬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之一,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读研。本科毕业前,他已经参加了张韬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的部分工作,并参与发表了2篇论文,其中一篇更是完成了近70%的工作量,发表在JCR分区1区期刊,署名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本科阶段“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平”。为此,他在考研复试时收到了导师主动抛来的橄榄枝,为继续深造打好了坚实基础。

另一位同学,20级软件工程专业的胡原祯,基础一般,但愿意坚持、有韧劲、肯钻研,已经参与发表了2篇论文,现在正尝试着独立承担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工作。

2人分别回忆起每周不定期的组会和除夕夜仍在加班加点的经历时,都认为除了学会基本操作、拓展科研视野,更在老师的鞭策下,练就了死磕到底的恒心和毅力,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解决一定难度的工程问题。

此外,计科学院大力扶植教师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扶持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专业性强的赛事项目,做实项目主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和创新性学习。

内敛、低调,特别谦虚。这是大部分计科学子的品质。

20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陈志斌,在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作为团队负责人申报了省级大创项目1项,软件著作权1项,累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4项。

“更可贵的是磨炼了心智。”陈志斌过去性格急躁,而现在,因为长期搞项目,看到了与业界“大牛”的差距,有了挤的劲头、钻的精神,能好几天泡在实验室。

在以项目主导的培养方式下,学生们除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地训练,更提振了专业自信、涵养了思想品行。

不久前开展的“电脑义诊”志愿服务活动上,杨志斌还发挥专业特长,无偿培训志愿者,并利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解决了学生活动中心409办公室内用来审核素质拓展学分的电脑卡顿的问题,间歇性服务了全校学生。

近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该学院毕业生给出的总体好评度为93%,计科学院91%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94%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团队意识、实践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的简历上也有了实打实的奖项、论文、项目经历,自然成了职场中的“香饽饽”。

现在,致远楼一楼正加班加点装修,即将改造为全新的实验室,供更多学生学习、实践、备赛。“让每一分学分都有过硬价值,让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发得物有所值,把‘计科文化人’这张育人名片响亮地打出去。”计科学院的规划是,让每一位学子都能成长为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热稿排行